黃歇在甘泉宮的殿門前,靜靜的等待著霍光等人的到來,太陽照射在黃歇的身上,黃歇一動沒有動,就像雕塑般矗立,如同一座護法神像靜靜的守護著甘泉宮。
霍光坐在馬車上晃晃悠悠,看著車窗外的風景,自從開完九卿會議後,霍光就無比的忙碌,甚至可以沐休回府的時間,都留丞相府處理帝國的公務。
關中的官制改革,穀梁官吏的重新稽核改造,一項項工作都堆積在霍光的案几上,馬上十月,各郡縣的上計吏也會押送本地郡縣的賬目,接受丞相府的稽核。
大漢帝國在每一年的十月,九州一百三十四郡會派出上計吏,將自己所在郡縣的賬簿戶籍土地等資料,遞交給丞相府和尚書檯共同稽核,因為路途遠近的原因,各地上計吏到長安的時間各不相同,但都必須在十一月之前到達長安,順便協助丞相府和尚書檯整理及問答。
青徐二州的上計吏,昨日達到長安,第一時間就將賬簿上報給丞相府,丞相府的吏員們沒有拖延,立刻開始整理,等到今天早上,丞相府左丞範徳將整理好的齊郡資料送到了自己這,才看了一眼,霍光的怒火便湧上了心頭。
整個齊郡齊民在冊三十六萬戶,土地總數四十五萬畝!
霍光看到這個資料,分分鐘想化身烈火,將這幫無能的渣渣焚燒殆盡!
漢室的各個地方上報土地在冊數,是一個地方郡縣可耕種土地的總數。
包括了桑地,山地在內的總耕地數,而且其中還有數目龐大的各種用途的土地。
漢室土地是包括:可耕種,不可耕種和群不可墾。
可耕種是正常的耕地,不可耕種是保留區,群不可墾是公共用地。
這是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傳統,是基於先民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教訓,必須為各種突發的自然災害,留出多餘的空地,供民眾休整。
商君在《商君書》中明確表示過,土地的使用原則,正如書中寫的一般:地方百里者,山林處什一,藪澤處什一,溪谷處什一,都邑處什一,惡田處什一,良田處什四。
方可養民五萬戶,其山林,沼澤,溪谷,供民之材,都邑,道路供民所用,此乃先王牧民之道!!!
也就是說整個齊郡上報的土地數目是表面文章,只是讓大家的面子上好看一些,只要是有地方行政經驗的人就知道是多麼的可笑!!!
也就是說整個齊郡的土地,先要扣除土地總數中兩成的自留地和起碼六萬餘頃的公共用地,還有歸於少府和地方郡縣二十萬畝的官田。
如果扣除這些土地數,整個齊郡在冊三十六戶民眾,共同將分取這一百餘萬畝實際土地。
平均下來每一戶連一百畝,都分不到,更何況其中還有數目總多的地主豪強那!!!
東南之地相較於關中的土地畝制不同,以齊郡來說,齊地行一百二十步小田制,這也就是說跟關中民眾比,齊地民眾每人只能分半畝田!!!
這對於整個長安來說,莫不如晴天霹靂,甚至在漢室充當保守派的黃老官員和治太平盛世的公羊官員得到這個訊息之後,立刻群情激奮,紛紛上書要求懲罰齊郡這幫禍國殃民的蛀蟲們。
而青徐二州的上計吏在家中瑟瑟發抖,甚至連家門都不敢出,害怕自己在外,再被某個大俠殺之以謝天下。
高皇帝言:夫五口之家,治百田。
漢室奉為國策,歷代先君一直刻不容緩的執行推進,如此才天下安定,而整個漢室的官僚系統的執政思路也是如此。
大漢帝國根基就是靠這一個個小地主,自耕農構成,換而言之,這也是最適合封建王朝的生存模型。
而現在霍光發現東南的問題,並不是紙面上怎麼多,整個東南已經變成一個火藥桶,一個引線被點燃的火藥桶。
而齊郡的徭役也是將霍光徹底擊敗了,齊郡在去年秋八月到今年秋八月整個財政統計年中,共計呼叫徵發八萬人服徭役三個月,而且都是內徭。
而且齊郡的口賦,更賦收入達到八萬萬錢!!!!
按照齊地齊民編戶來看,整個齊地在所有民眾都交完更賦,口賦。
按照漢律,每一個臣民每一年的徭役期是全年的一個月,超出部分是由官府根據平賈市價來補償。
而齊郡,在這個問題上犯了一個整個大漢長安決策層都無法原諒的錯誤,你齊郡已經收了民眾更賦的情況下,還徵發了八萬人服內徭役。
卻沒有給這八萬人,任何一個說法或者是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