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鑾殿上。
御史臺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們,一個個輪番上陣,圍繞著“歲舉制”和“中正制”,花樣百出的各種對罵。
皇帝項燕然百無聊賴,聽的有些犯困。
這些對罵,他已經聽了半個月,耳朵都起繭子。
眾朝臣們就不能來點新鮮的罵法?
或者乾脆一點,拿出個結果來也行!
年僅十四歲的太子項天歌,正經危坐在太子座席上,卻是津津有味,充滿了好奇。
他原本覺得跟自己無關,是兩派朝臣的爭鬥,自己只是來看一場大朝爭的熱鬧。
可是被小昏侯一番“教唆”,忽然想看兩派官員的站隊立場。他不由仔細聽,仔細品,這兩派官員的意圖。
太子驚喜的發現,自己居然看懂了。
兩派官員所爭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舉薦權”。
誰有資格來舉薦舉子參加殿試?!
按照之前的“歲舉制”,只有王侯公卿和二千石以上官員方,有舉薦的權力。
他們幾乎清一色都是門閥勳貴派,或者是郡縣的頂級豪族,佔據了大楚官員的絕大部分。
而儒派官員對此極為不滿,提出改制,要用“中正制”——以當世大儒為中正官,來取代王侯和二千石以上官員,舉薦人才參加殿試,入朝為官。
如此,才能讓更多的儒生,進入朝堂。
依然是舉薦制。
只是舉薦權換了人。
這涉及到巨大利益的轉移,從門閥勳貴讓渡給儒派。
門閥勳貴派自然不會輕易的讓渡出這龐大的利益,他們又不傻,憑什麼要把自己手裡的舉薦權,讓給大儒。
御史臺這一波氣勢洶洶的衝鋒,再次被丞相府眾官員們給無情的擋了回去。
以金陵十大門閥為核心的丞相府,根基太過深厚。三公九卿級的高官,至少佔了十一個之多。
從謝胡雍主相、李榮太尉、王肅副相、太常盧梓、郎中令崔浩然、大農令楊褚、少府蕭恭望...哪個不是王侯門閥?
僅有御史大夫孔寒友一人,是儒派官員領袖。
任由御史臺如何叫罵,丞相府這邊一口咬著反對改革祖制。
儒派的根基在大楚郡縣的中底層,在朝堂上勢單力孤,根本無法撼動門閥勳貴。
太子項天歌琢磨著,這兩派官員的確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而戰,似乎並沒有考慮皇帝的意思。
照這樣下去,恐怕今日的大朝爭,儒派依然要無功而返。
太子瞧了一眼父皇項燕然,父皇在寶座上神情淡漠,也不知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