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項燕然派了一名太監,將一道申斥聖旨,連夜送到了平王府。
對別的朝臣來說,被皇帝下詔申斥痛罵了一番,恐怕直接嚇尿了。怕是要連夜跑去皇宮外跪到天亮,懇求皇帝恕罪。
然而,楚天秀這個小昏侯來說,當然不當這申斥聖旨一回事。
他撒一泡尿,便把這事情給拋諸腦後了。
隨口罵了太監而已,這又不是什麼大事。
本小侯爺連丞相大人都罵的,隨口嘲諷了一句太監就不行麼?
以他對皇帝的瞭解,皇帝老兒的城府深陰晴不定,但還不至於為了這點無關痛癢的小事而動怒。
多半是太監們看到了《大楚邸報》上的一些傳言,有些怨氣,在皇帝面前告了一狀,找他一點小麻煩而已。
楚天秀撇了撇嘴,把太監打發回去了。
本小侯爺忙著縣試呢,沒工夫搭理這些。
...
科舉考試的整套制度,和縣考的試卷,楚天秀已經寫出來了。
因為要趕時間,先最短時間內,最好是一個月之內,把縣試考卷發下去,在整個大楚皇朝完成縣試的考核。
然後,他在這一個月,有充裕的時間,來設計郡試、國試的考題。
楚天秀帶著一份《科舉制章程》和一份縣試考卷,去了一趟丞相府和御史臺。
找到主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肅兩位大人,讓他們兩位參詳一下。
他是主考官,皇帝讓兩位大人協助,當然徵求一下兩位大人的意見。
王肅大人接過材料看了,微微點頭,並無不滿。
孔寒友大人卻是皺眉,額頭青筋都在跳。
這份縣試考卷,足足有五十道題目。設計的還算容易,就是考記憶...換句話說,其實考學生看過多少書。
只是,儒家書籍只佔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僅僅七八題而已。
反而其它先秦三教九流,各派的書籍太多了,足足佔了四十多題。
這,明顯有悖於他擔任主丞相,施政的一個終極理想,“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董賢良在殿試上的對策,更是他這個老師,孔子後裔一直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獨尊儒學”,這是他最重視的核心。
歲舉制、中正制、科舉制也罷,都是手段而已。
這份縣試考卷,明顯是和“獨尊儒學”背道而馳,跟他這個主丞相的施政理念對立。
孔寒友道:“小侯爺...這科舉章程,嚴密而謹慎,本丞相也沒意見。但是這縣試考卷,是不是再考慮一下,簡化一下?”
“孔大人的意思?”
楚天秀道。
“考題過於龐雜...考《詩》、《春秋》等自然是合適的。還涉及到《老子》、《莊子》,甚至還有《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