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
皇宮,金鑾殿。
大殿上空蕩蕩的,只有皇帝項燕然,太尉李榮,以及蔡和大太監等寥寥數人,氣氛肅穆。
寶座臺上,放置著一卷巨大的《天下堪輿圖》,要比郡主李虞書房那份更為精準而詳細數倍。
太尉李榮稟報:“陛下。自小寒以來,北疆諸軍鎮頻頻來報。塞外匈奴缺糧,屢屢進犯扣邊,洗劫商旅和邊民,多達一百餘次,劫掠邊民數千之眾。”
項燕然沉默,忽然問道:“平王,山丹軍馬場那邊的戰馬,有多少?”
“山丹軍馬場,已育戰馬十萬匹。騎兵十萬,步卒三十萬,隨時可征戰!”
李榮沉聲道。
項燕然目中熾烈。
他起身,眺望著北方。
十餘年前。
那年大雪,匈奴請求大楚和親,通商。
但,自太祖項羽立朝以來,大楚對匈奴奉行“不合親,不割地,不納貢!”
不服就幹!
早就和匈奴打過不知多少仗,打的匈奴望風而逃。
只是太祖逝世之後,大楚頻頻生出內亂,皇帝幾年一換,以至於無暇顧及匈奴,令匈奴逐漸坐大。
匈奴和親不果,惱怒之下屢犯邊境,劫掠邊民,軍報頻頻。
項燕然三十餘歲,正是年青氣盛之時,一怒便效仿太祖皇帝霸王項羽,率三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另以李榮為大將軍,單獨率五萬鐵騎為策應,北征匈奴。
大楚軍一路橫掃大草原,打的匈奴部落節節敗退往草原深處。
可惜。
大楚軍不熟悉草原地形,未佔地利之便,他因前番多次小勝而御駕冒進,被匈奴以敗退誘敵之計,數十萬的重兵圍在草原深處。
李榮率軍為策應,接到緊急軍情,親率以李氏子弟為核心的五萬騎兵,殺入匈奴重圍之中,護駕突圍。
此役,李榮三子為護聖駕突圍,齊齊陣亡。
李榮中十餘箭矢,幾近垂死。大楚軍雖斬殺匈奴過萬,但自身也損傷數萬,士氣喪失,只能退回大楚境內。
所幸的是,平王李榮回大楚後養傷數年,終於康復過來。只是傷在腹部,傷及了精氣,再無後裔。
剿滅匈奴之戰,功虧一簣。
此後十餘年,大楚皇朝再未興兵,休養生息,再不輕言戰事。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朕十餘歲登基,父皇盼我有朝一日,能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故名我為‘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