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波次的最外圍,那自然是T26輕型坦克。防護效能最差的他們,得利用自身的機動性跟敵人周旋,需要一定的活動空間。
在所有裝甲部隊後方150米處,三個搭乘半履帶裝甲車的機械化步兵連緊緊跟隨。
這些丐版步戰車,將衝擊到距敵方陣地50米左右的位置才解除安裝步兵,並且全程會用13.2毫米的重機槍持續火力壓制。
第二進攻波次,編制大抵相同。
不過跟先鋒相比,他們的裝甲部隊全由T26輕坦組成。
一旦前排大哥完成突破,輕坦們就需要利用機動性的優勢,迅速擴大敵人防線上的缺口。
第三進攻波次,整體戰力要略遜色一些。
由於半履帶裝甲車的數量不足,一部分摩托化步兵只能騎在輕坦上,運氣差的甚至得靠兩條腿跟上主力部隊。
好在他們的任務只是清掃前兩個波次已經透過的戰場,肩上的擔子不算特別重。
“高爆穿甲彈裝填!目標正前方1200米”
“裝填完畢!”
“停車!”
現實和坦克類網遊,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交戰距離。
血條世界中,敵我兩車在一百米以內,甚至是貼臉互瞄弱點都屢見不鮮。
可現實就不同了,對於裝甲比較厚的坦克來說,八百米至一千五百米才是火力優勢區間。能遠距離擊毀敵人,又何必拼刺刀呢。
在發現日軍九七中戰現身的第一時間,三連連長果斷下令停車。
待T3476停穩,他毫不猶豫地踩下踏板,將一發高爆穿甲彈射向敵軍。
炮口的暴風,衝散了膠萊平原上的塵土。
那顆76毫米的炮彈輕而易舉地擊穿了九七中戰的正面裝甲,緊接著它在內部爆炸,送整個鬼子車組螺旋昇天。
沒有歡呼,沒有激動,同志們就像是碾死只螞蟻一樣輕鬆寫意,T34的通訊頻道內只有冰冷的下令聲。
“繼續裝填,彈種不變。”
“好!再裝填,下一輛!”
“機槍別盯著車打,豆戰車也有12毫米的裝甲,掃那些步兵!”
跟老毛子原版的T3476不同,經過武器實驗研究局和包頭一機廠翻新過的中坦,早就在出廠前便換裝了測距裝置和觀瞄系統。
再加上如虎添翼的新式電臺,本次膠萊平原的裝甲對決,竟有幾分雷聲大雨點小的意思,放眼望去全是單方面的碾壓。
800米到1500米這個距離,第一波次的中坦可以直接遠距離開罐九七中戰。
而鬼子們,只能驚恐地看到,自己車組打出去的炮彈被一口吞掉,緊接著就是加倍奉還,極個別幸運兒還能享受超級加倍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