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整個新聞集團向外宣佈,《圍城》英文版面向全球釋出。
轟動全網!
原本許多人以為,即使《圍城》再優秀,但是若沒有英文版或者其他國際語言版本送給諾貝爾評委點評的話,它同樣是無法參與評選的。畢竟人家都看不懂你寫的啥,評個屁?
而《圍城》明顯就是王桓臨時寫出來的,要發行英文版顯然已經來不及,這也是許多人嘲諷王桓只是寫一篇作品做做樣子而已。哪怕這本書在華夏被捧的再高,但是它要參加諾獎,至少也得明年了。
可現在。
英文版這麼快就出來了?
怎麼可能?
“英文版這麼快就出來了?”
“這速度!”
“勞資嚇一跳。”
“真的假的?”
“我現在有十足的理由懷疑王桓這本書是早已經寫好的。”
“沒錯,兩天寫一本長篇,而且還出了英文版?騙鬼呢!”
“走,去看看《圍城》質量如何。”
“我或許不懂得欣賞音樂,但是在文學上還是有幾分鑑賞能力的。”
這既是王桓出版《圍城》要找墨爾多的原因,這位全球第一媒體大亨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太超然了,能夠讓《圍城》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全球發酵。
果然。
在新聞集團龐大的發行力和宣傳力度下,《圍城》這本書迅速進入了全球億萬民眾的眼前。
不少人開始抱著好奇心買了一本回來閱讀。
尤其是許多之前批判王桓的作家,全都去啃讀《圍城》了,他們打定主意,如果這本書依然是他們所不能理解的華夏文化,或者文學功底太差,那麼他們依然不會放過王桓。
然而。
這些作家看著看著,就露出驚愕的表情。
心中泛起驚濤。
歐洲。
某個作家群裡。
“大家看了《圍城》沒?”
“看了,寫的真的是好。”
“我也看了,似乎跟以前的華夏文學作品有點不一樣。”
“王桓這是完全構造了一個虛幻社會啊,厲害了。”
“有些文字翻譯過來不夠精簡,但是它簡直將社會批判性渲染到了極致,筆力太強了。”
“有點震撼。人生處處是“圍城”,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存在著永恆的困惑和困境。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