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皇帝有大漢皇帝才能夠做的事,它能調動起大漢全國的資源,並且讓大漢朝著他的意志的方向而移動。
在大漢時期,文官還沒有興起,真正能夠左右朝政的是一個個世家。
皇帝想要做一件事,如果違反到世家的權力,這時候他就有解釋的義務,解釋不同,那就必須動真格的。
如果不牽涉到世家,那麼皇帝可以為所欲為。
但是表面上看起來,錢汝君所提議的幾件事情都跟世家沒有關係。
但是皇帝劉恆不會這麼認為,皇帝劉恆會知道,其實世家牽涉到大漢的方方面面。
所以錢汝君提的每一件事情,都跟世家能夠產生關係,而最能夠產生關係的,其實就是皇帝準備著手去做的商稅。
名義上是因為呂后收了商稅,所以為了避免跟呂后牽扯上關係,所以大漢朝廷充實之後不再談商稅的問題。
但是商稅的問題遠不是這麼簡單,呂后當時收商稅,其實就跟自家利益發生了隔閡,所以才會造成反彈。
也就是劉家王朝之所以,能夠打敗呂氏,得以儲存下來的重大原因。
皇帝劉恆決定先動商稅的原因是,現在在大漢,他已經有仁皇帝之稱,朝政基本上已經掌握在手裡。
世家大族輕易沒有辦法動到他的皇權。
因為在大漢想要推翻一個皇帝就必須有合理的理由。例如皇帝暴虐無道。
但很明顯的,皇帝劉恆跟暴虐無道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如果有人暴虐無道,那是地方官員,也不是皇帝主動要去做的。
而且收商稅雖然對世家大族打擊最大,但是這些世家大族明面上並沒有辦法說他們在經商。轉了支援商人的利益。
而越是靠經商致富的,在朝廷上本來就是打擊的物件。
除非他能夠單純的靠種田致富,這麼一來,人們都會認為這個人,是修德修身的好人。
而皇帝的商稅本身依照錢汝君的建議,對於糧食本身收的稅非常低,甚至可以不收。除非商人本身在賣糧食的時候,貪圖利益,給予很高的價錢。
那麼他多賺的錢,就應該給朝廷,由朝廷來補貼百姓。
這個時間點剛好是收商稅最好的切入點。
如果晚一點,世家大族的勢力正好,非常蓬勃難以攻打。
但漢初建立,世家大族的規模還不算太大,規模很大的商人是大漢隨時可以打擊的物件。
至於諸國餘虐,完全可以拿下來再說。
那些隱世家族,多多少少都有點諸國餘孽的影子。
朝廷說要收一點稅,商人不敢不交,否則就只有滅亡一條路。
皇帝劉恆要打擊商人在普世的價值看起來,這是正常的。
因為在劉恆在位的時代,商人不是單純的叫商人,而是叫奸商。
不過皇帝指派來做這件事情的人選,必須非常的精明。
要不然這些商人在商場混久了,腦袋有非常多坑人的招數。
這些沒有經驗的官吏,動不動就會被坑了。
最後把朝廷出賣,朝廷必須保護交稅的商人,而他們沒有交足夠的稅,享受朝廷的保護,那麼對朝廷來說,就是一大損失。
這種損失在未來將會持續的擴大,直到無可挽回。
因為大漢以前的朝廷喜歡蕭規曹隨,緊跟著前面對的政策,因為整個人民百姓幾乎沒有變化,變化的只有朝廷和皇帝的關係。
因為朝廷的組成分子,官吏,將是組成世家大族的重要成分。
在大漢朝廷,重視家族,超過於重視大漢皇朝,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皇帝認為如果商稅能夠成功收取,那麼未來要實施交通以及官吏下鄉的事情,那些世家大族就無力反對。
連環不知出現在錢汝君的嘴裡,也出現在皇帝的腦海裡,但是皇帝想的卻是她的老對手。
而朝廷本身卻有足夠的錢財來做這樣的事情。
但是主持商稅的官員本身,必須本身有力量,並且不是世家大族出身。
這樣的人不是隻要一個,而是要千千萬萬個。要知道,商稅想要收取,就必須派人到各個地方去盯住大頭,這樣才能夠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少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