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燕將盧家在戰場上,可是跟大漢皇帝打的勢均力敵,甚至能把皇帝差點拿下。
戰爭的時候,他們又曾經被漢朝人斬殺。
其中的恩恩怨怨太多了。
其實,底層計程車兵,對於這些因素根本也不重視,他們在乎的是,能不能準時發飯吃。
保家衛國,他們連要保護的物件都沒有,皇帝,將軍本身能夠成為他們想要保護的物件嗎?
其實如果統治者不是現在的這個家族,衛滿朝鮮其實跟大漢之間的關係不會這麼惡劣。
所以為不要叫他們衛滿朝鮮了。
或許被北朝鮮,去除了統治階層的因素以外,會很好的跟大漢相處。
至於統治階層,也要分,有些是跟皇室站在一起,有些其實有他們自己的利益在。
即使這些利益沒有跟大漢在一起,但是還是可以去分化他們。
分化,打擊才是後世流行的手段。
有什麼事情,就整體壓上去,把對方打垮,那真的太不講究手段。白白浪費人力。
除非,他們認為人力已經多到可以消耗了。
他們南邊的兩個小國家每次要穿越衛滿朝鮮去跟大漢朝覲的時候,每次都會受到衛滿朝鮮的刁難。
此時,還沒有後世明朝所謂的朝貢貿易。
之所以,有朝貢貿易這種東西,那是每次藩屬來朝貢的時候明朝都必須送更多的東西出去。
這叫打腫臉充胖子。
這個時代對於番邦對於大漢的朝覲是有誠意的。
他們送到大漢的禮物,可不一定有回禮的。
大漢還沒有儒家以治天下,也就是說他們的禮儀之邦是真的在禮儀上面特別重視,但是不代表他需要對外必須柔和。
大漢對外族的態度也是,能打就打,打了你就怕。
怕了你就乖乖來自稱孫子。
這樣計算下來,其實在整個衛滿朝鮮,錢汝君的對手不是衛滿朝鮮所有的人,而是他們的皇室以及支援皇室的家族。
這樣看起來人數就少了很多了,而且他們能夠真正戰鬥的人力,其實不像匈奴,也不向大漢那麼多。
他們的戰鬥能力,軍事力量還不到以前的三分之一。
用老眼光去看他們,那真的是太看得起他們了。
人數或許比以前多了。但是戰鬥能力卻大不如從前。
只不過大漢周邊這樣的國家也實在太多了。大漢他的主要方向,盯緊北邊的朝鮮。
至於其他方向,他們到沒有興趣理會。
這個時代,統治這麼大一塊地方,是很費力的。
對於大漢來說,遠地其實是賠本的買賣。
只要一個地方的戰爭,需要用到的國力人力多,需要很長的時間,他們就會放棄這一個戰鬥的決定。
大漢雖然不怯戰,但是不好戰。
而且他們對衛滿朝先的軍事力量的判定,其實是從以前的資料來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