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軍導演這邊也邀請了你去參與畢業季晚會,在等咱們這邊的回覆。”汪彪說,“去嗎?”
陸嚴河想了想,他問陳思琦:“《跳起來》是不是也是這個畢業晚會的贊助方?”
“你竟然知道?”陳思琦有些驚訝地看著他。
陸嚴河笑,說:“侯導來跟我說過。”
一年一度的畢業季晚會,每年的收看人數超過千萬,是各大品牌都會搶廣告位的一個活動。
除了夏日特刊和冬日特刊之後,現在《跳起來》也會專門做畢業特刊。
所以,陳思琦從今年開始,也去跟北極光影片溝通,談了《跳起來》在畢業季晚會上的植入贊助。
這筆植入,價格可不低。但是,經過測算,陳思琦卻認為值得。
《跳起來》這本雜誌現在月銷量在四十萬冊以上,這意味著每一期的銷售額就在1200萬以上,而每一期的廣告收入,也穩定在500萬以上。
光是雜誌本身的收入,就已經足夠他們去做這樣一筆宣傳。
更不用說,雜誌連帶著的媒體矩陣和文化創意服務收入。
陳思琦仍然還是這個觀念——
永遠不能站在原來的金山上坐吃山空。
有了一座金山,那就得再去找第二座金山。
《跳起來》也一樣,儘管它的知名度已經開啟,在年輕群體中,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這本雜誌,但沒有買過這本雜誌的人肯定是大多數。
陳思琦就是要想盡辦法,去創造各種各樣的“購買意願”和“購買衝動”,讓雜誌的購買群體擴大。
如果不是她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其實《跳起來》也很難保持在月銷量四十萬冊以上。
這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陸嚴河說:“那我就去吧,但是,我沒有準備新歌,我只能唱之前的歌。”
汪彪說好。
“小陸哥,你以前的歌其實也沒有公開唱過幾次,不是每一次出場都要唱新歌的,這也太誇張了。”
陸嚴河:“……也是。”
他轉頭問陳思琦:“你今天應該不去編輯部那邊了吧?”
現在已經是下午兩點了。
陳思琦搖頭,“不去,但是我得去一趟七中那邊。”
“嗯?”陸嚴河有些疑惑,“去那兒幹嘛?”
“今天有八位我們的簽約作者在七中旁邊的絲芹書店籤售,我要去看看。”陳思琦說。
陸嚴河:“好吧,那你是直接過去嗎?還是先回去?”
陳思琦:“先回去吧,我主要是晚上要請這八位作者一起吃個晚飯,不著急到現場去陪他們。”
“他們每一次舉行籤售,你都會去請他們吃飯嗎?”陸嚴河有些驚訝。
“像這種大規模的、一次性有八個作者的籤售會,又在玉明的話,我就會趕過去。”陳思琦說,“我們為了穩住我們的中學生讀者群,最近這幾年,不僅跟所有學校附近的書店建立了聯絡,也基本上會按照一年至少一場籤售會的節奏,請我們的簽約作者去當地書店做活動。”
一場籤售下來,其實一般也就是三五百人參加,這算多的了。
但是,仍然要這麼做,因為這三五百人,是切切實實的核心讀者。
長期地、不斷地組織這樣的中小型籤售會,對“跳起來”的人員來說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事情。
可是陳思琦卻一直堅持推行這個模式,效果也在幾年之後,顯而易見地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