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焚火》劇組負責給陸嚴河做動作指導的叫紀小華。
他已經將近四十歲,以前是一個武打演員,也演過很多動作片,都是小角色,沒有演出來,年紀慢慢上來以後,就開始轉幕後。
陸嚴河在《焚火》中的動作戲以飄逸為主要特點,主要是為了跟商永周的風格形成差異。
商永周作為這部電影的主視角,又承擔著復仇的重任,他的整個風格會更沉重一點,打鬥的風格也會更硬、更“拳拳到肉”一點。
那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說,角色之間是必須要有明顯的差異和個性化的東西的。
陸嚴河的動作設計其實並不是紀小華設計的,他只是負責把這些動作教給陸嚴河。
動作是專門請了一個很有名的武指設計的。
陸嚴河跟紀小華練了一個多星期,紀小華說:“你動作都學會了,但是太用力了。”
“用力?”陸嚴河有些疑惑。
紀小華說:“你這是非常傳統的武俠片的打法,但這是玄幻片。”
對於紀小華的話,陸嚴河仍然沒太理解他想要表達什麼,問:“不同題材的打戲,有什麼區別嗎?”
紀小華的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好,支支吾吾地說了半天,才說:“一個會打得更實一點,一個更華麗,更脫離實際。”
都脫離實際了……
雖然紀小華確實不太會表達,說的詞乍一聽上去都不是什麼好詞,可陸嚴河還是明白了紀小華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說,我在《焚火》裡的這些打鬥戲,動作都應該更超然一點,像那種輕輕鬆鬆點幾下水就飛過長江的大俠一樣?”陸嚴河舉了個例子,“等於就是我現在的動作太醜了,不飄逸,跟後期的特效結合起來以後,達不到這套動作本身想要的效果?”
紀小華馬上點頭。
“是的。”
“紀老師,你再帶著我打一遍吧。”
紀小華點頭。
陸嚴河又對汪彪說:“汪彪,你幫我錄一下我打的,再錄一下紀老師打的,我琢磨一下。”
這一對比,陸嚴河就看出了差別來了。
確實,他現在的動作雖然很熟練,打得流暢,可是,跟紀小華打出來的效果一比,後者的節奏更有一種“帥感”。
其實說白了,就是這個動作打出來,要讓所有人眼前一亮,覺得他帥爆了。
現在只會覺得他功夫動作戲挺好。
這種東西是練不出來的。
得自己慢慢琢磨。
當初他在《鳳凰臺》裡的動作戲還是挺受好評的,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他那些動作戲份,雖然好看,但很依賴於人物、運鏡以及剪輯,因為全都是一些碎片式的動作剪輯,一幀幀的鏡頭拼起來的。
《焚火》是電影,按照陸嚴河目前得到的訊息,他們對於整個動作戲的要求,比《鳳凰臺》高了不止一倍。這不是動作難度的問題,而是《鳳凰臺》它的核心就不在於動作戲好看不好看,這只是點綴,所以當時拍攝的時候,在鏡頭上不會做太複雜的設計,實在現場拍得不行的地方,就靠後期來剪,剪得刀光劍影一點,甚至是用替身,用留白。
萬人亥對於《焚火》的設計,卻不一樣。他想要拍那種牛逼的長鏡頭,不是一個鏡頭戳在那兒不動,就看你演員打來打去的長鏡頭,還是鏡頭配合著演員的動作,排程,把人物、動作和運鏡結合在一起的那種。
要給人目不暇接的震撼感——這才是特效大片的立足之本。
陸嚴河很認可萬人亥對《焚火》的定位。
如果這個時候萬人亥跟他說一句,《焚火》這部電影,人物塑造比畫面特效還要重要,他會兩眼一黑,意識到自己接錯了戲。
不是說在《焚火》這樣的電影裡,人物塑造就不重要了。當然也重要,經典的特效大片能夠成為經典,人物、故事都肯定是立得住,讓人記憶深刻的。特效永遠會過時,但人的情感不會。然而,對當下,對電影市場,對一部商業特效大片的定位而言,最大的吸引點肯定是特效畫面。
往大了說,就是這個世界觀的建立。
陸嚴河可不想讓自己的動作戲部份成為這個世界觀裡的BUG。
他在酒店裡休息的時候,幾乎都在拉片。看各種各樣型別的、有史詩感的大片,還看備受稱讚的動作戲,然後就是找感覺了。
最後,陸嚴河是在酒店的游泳池裡找到了他想要的那種感覺的。
人浮游在水上,四肢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