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甚至在網上吐槽:絕了,頭一次買電影票買出了搶演唱會門票的節奏。
小規模電影第一天,全國電影票房2.3萬,上座率83%,在票房統計平臺上,這個數字一度被以為是系統壞了,然後,大家再一看,這一天全國的放映場次也才10場。
“……”
這是國內電影從來沒有哪一家片方做過的“小規模點映”了。
小到這個規模,令業內震驚不已。
但是,電影院卻很滿意啊。
一場放映能賺這麼多錢,收益率多高啊。
從這一天開始,《榮耀之路》每一天的日票房都是3萬左右。
很多電影院想要爭取增加電影場次,他們都不同意。
反正《榮耀之路》不是一部怕被劇透的電影。
它的重點就不是劇情。
然後,就這樣到了中秋節。
到這一天,《榮耀之路》才稍微擴大了一點點映場次。
明星作用就在這幾部電影的票房凸顯了出來。
《榮耀之路》因為刻意壓著放映場次,仍然只是點映,最後只有7%的排片率,卻拿到了1700萬左右的票房。
而《胭脂扣》則靠著32%的排片率,以及王重、陳碧舸和黃楷任三個人的號召力,尤其是黃楷任那一幫死忠粉的支援,拿到了4300萬左右的票房。
《歡樂時光》也蹭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熱度,以及寧秀蓮威尼斯影后的噱頭,吸引了1400萬左右的票房。
在這三部電影之外,好幾部老片也靠著假期的增幅,票房暴漲。
中秋節當日,票房過億。
這是近幾年來,日票房最低的節假日。
但是,文藝片的優勢卻在這一刻凸顯了出來。
上映當天,三部電影在社交媒體掀起的討論度,誇張得超出了業內的想象。
尤其是《胭脂扣》。
《胭脂扣》是三部電影裡,路人評價和喜好度最高的片子。
它雖然是個愛情片,但是它有劇情啊,它還有個悲傷的結尾,讓人流眼淚。
《胭脂扣》讓女生、尤其是年輕的女生代入感極強,彷彿自己也成了那個等了很多年的如花,去跟一個妄想中負了自己的男人告別。
不知道多少自媒體在這一天發出了類似於《女人,做鬼也要做一隻愛惜自己的鬼》的軟文,在社交媒體引爆女性的共情。
《榮耀之路》,則成了文藝青年們去表達自我、表達人生與感悟的載體。它也成為了電影圈很多老一輩公開表揚的作品。當然,因為排片率太低,導致它形成的討論遠遠不如另外兩部作品。
議論最多的就是《歡樂時光》。
爭議最大,有多少人誇這部電影所反映出來的女性意識和自我堅強,就有多少人罵電影裡的女主角最後不自愛。
總而言之,在這樣一個三部文藝片領銜的小檔期,創造了近年來節假日檔期最低的首日日票房之後,又創造了一個小奇蹟——次日票房竟然不降反升了。
“文藝片最大的商業價值在哪?在它幾乎每一個片子,都是一個天然的主題,讓很多人可以表達自己觀點和態度的主題。”
陳思琦就是這麼說的,她帶領的《跳起來》團隊,可是負責了《胭脂扣》和《榮耀之路》兩部電影的營銷工作的。
“無論是喜歡還是罵,都得讓它們被觀眾看到,看到了,討論起來了,才有後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