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旦公開上映了,我們電影的上座率肯定不高,而且,會有很多不明真相、衝著導演你以前拍的電影,或者是衝著師兄和我這種明星身份進來觀看的觀眾,他們不一定能接受這種非商業化的敘述風格,看完就感覺受到了欺騙,反而影響片子的口碑。不如先用特別放映或者是提前點映去慢慢地擴散口碑。”
陸嚴河對電影這個行業也算是多少有些瞭解了。
現在陸嚴河也漸漸地覺得,國內的影院上映模式,其實挺“大鍋飯”“一刀切”的。
甭管你動作片、喜劇片、視覺大片還是藝術片,都是一口氣就全國大規模上映了,扛打的,保住自己的排片率,就能守住自己的陣地,不扛打的,有的文藝片,上映第二天就失去了排片,直接宣告失敗。
像北美那種從小規模放映再慢慢增加影院數的做法,人家有人家的歷史傳統和行業模式,不可能照搬到中國來。
但陸嚴河覺得,像文藝片這種註定在短時間內吸引不了大量觀眾來看的片子,其實就應該走長線放映的模式。
像《榮耀之路》這種電影,衝著他和商永周主演,首日票房能有個兩三千萬都了不得了,最終票房能夠過億就是巨大成功。實際上,極有可能最終票房只有三四千萬——電影題材擺在這兒,除了真粉絲、真影迷,沒有多少人會衝著看他們兩個人的臉買票進電影院的。
這樣一來,這部電影在院線真正能存活的天數,可能只有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甚至第一個星期過去,日票房就會跌落七位數。
等電影慢慢發酵開來,越來越多的人透過偶然的渠道得知這部電影,或者是因為周圍人的一句好評而產生興趣,準備去看的時候,電影院已經沒有排片了。市場已經宣告它的離開了。
陸嚴河的提議,就是把戰線拉長。
一開始,可能只是在幾個主要的票倉城市設定電影場次,一天就一場,或者兩場。
這樣一來,一個城市一天可能只有一百到兩百個觀眾能搶到票。
這樣小規模地點映下去,上座率高不說,會搶票去看這部電影的,大機率也是這部電影的真正受眾,因此,前期的觀眾口碑就能慢慢積累,擴散。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一多起來,自然而然的,不明情況進電影院的觀眾就會變少,對這一類電影感興趣而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就會變多,而口碑所形成的集聚效應,也會慢慢地顯示出來。
到這個時候,再進行全國上映,可能效果就要好很多。
電影推向市場,就是運營產品的邏輯。
怎麼讓它賣得好,是最核心的思維,這個時候,口碑好不是它的護身符,而是它的廣告語。
陸嚴河的建議被符愷聽進去了。
符愷很認真地去跟發行公司的人溝通這種模式。
點映是每一部電影都會做的。
但是,用長達兩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做有組織的點映,那是一件耗時耗力卻不見得有成效的事情。
因為它沒有變成一個行業慣例。沒有形成行業慣例的東西,就意味著溝通成本、協調成本以及執行成本的成本疊加。
然而,發行公司的人在認真研究了一番後,跟符愷的反饋卻是,他們認為《榮耀之路》適合做這樣的嘗試。
尤其是在美國綠谷電影公司的施密特·勞利正式向《榮耀之路》片方提出想要購買歐美地區的發行權,併為《榮耀之路》安排去衝刺今年的北美頒獎季後,國內發行公司堅定了要做這樣嘗試的想法。
“如果《榮耀之路》真能在北美頒獎季衝出一點聲量來,《榮耀之路》的點映場次,完全可以結合北美頒獎季的節奏去安排。”發行公司說。
他們在陸嚴河的想法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
九月開始在國內做極小規模的點映。
等到十月份,北美頒獎季開始前哨獎項的提名公佈和頒發,如果《榮耀之路》真能獲得一兩個提名,那就繼續特別點映,去蹭北美頒獎季的影響力和宣傳熱度,如果《榮耀之路》衝不出個什麼水花來,那就從十月份國慶檔結束以後開始全國上映,靠十月底、十一月的國內電影獎項來衝刺票房。
“既然這是一部獲獎片,就別讓獎項只幹增光添彩的事了,也讓那些獎項的影響力,給電影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票房吧。”發行公司的人是這麼說的。
“一百五十萬美元,買斷歐美髮行權。”
這是施密特·勞利提出的條件。
因為符愷在這方面真的沒有經驗,而他製片公司的人更是沒有國際交易的經驗,最後還是陸嚴河和商永周在幫符愷出主意。
陸嚴河搖頭。
符愷說:“不同意嗎?這個價格,好像已經不低了啊。”
確實,換算成人民幣,也是將近一千萬了。
都幾乎可以覆蓋《榮耀之路》的製作成本了。
陸嚴河說:“買斷,意味著這部片子以後在歐美的任何版權收益,都跟你無關了。他們無論是院線上映,還是網路版權,或者是DVD等一些家庭娛樂的版權收入,零零總總加起來,絕對不僅僅這個數字。別的不說,我們這部電影,HP來買我們中國大陸以外的全球流媒體版權,都不僅是這個數字。”
這不是什麼真的沒有賣點的小片子。
陸嚴河和商永周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在歐美電影市場都不僅僅只值這麼點數字。更不用說,它還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拿到了如此高的媒體評價。
“一百五十萬美元,如果只做北美地區的買斷,我還相對能接受一點,但加上歐洲?他這是低估了這樣一部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取得如此關注和口碑的電影,在歐洲市場能賣出怎麼樣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