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你要是這麼說,我也理解了。”
“辛子杏帶著她的團隊來我們這以後,咱們公司的業務版圖就可以進一步開啟了。”陳梓妍說,“我們是做私人定製服務的,辛子杏她能力很強,不僅僅是做內容上的能力,我們一直都說,為每一個藝人量身定做一個讓大眾瞭解他們的視窗,現在,最擅長這件事的人來了。”
“我跟辛子杏也聊過了,她確實是一個很有想法和能耐的人。”盧慶珍點頭,“能理解你為什麼要把她請過來,但是,另一方面,我確實也覺得她之前做的那些事情跟我們公司的定位不是那麼吻合,擔心她和她的團隊無法融入我們公司。”
陳梓妍搖搖頭。
“你錯了,慶珍,那是你還沒有想到,我為什麼要把她請過來。”
“嗯?為什麼?”盧慶珍還真是有些疑惑。
陳梓妍說:“我們面向的就是藝人和高階服務,講白了,私人訂製。藝人的核心訴求其實就兩個,要麼想拿獎,要麼想爆紅。而這些年來,我們其實都知道,綜藝節目成為了一個捧紅明星最便捷的渠道,遠比影視劇快多了。”
“這確實是的,但這也有很大的偶然性,經常是節目組想捧的人沒紅,而那些一開始沒有被注意到的人紅了。”盧慶珍說,“多少藝人自己都紅得莫名其妙。”
“沒有人能做到,不代表它不能做。”陳梓妍說,“我把辛子杏挖過來,其實就是幹一件事的,為我們最VIP的客戶,定製節目,讓他們回到觀眾視野,重新走紅。”
盧慶珍愣住了。
“啊?”
陳梓妍說:“透過一檔節目,去放大這個藝人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為藝人帶來最大程度上的曝光。”
“這……是不是太奢侈了?”盧慶珍怎麼都沒有想到,陳梓妍的想法竟然這麼的“大膽”,“畢竟製作一檔節目,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製作一檔節目就是幾千萬上下。”
陳梓妍說:“所以我需要辛子杏,她手握《城市遊記》、王重導演短片這些經典的案例,製作一檔新的節目,說服影片平臺買單的可能性很大,與此同時,我們的客戶支付服務費,作為藝人嘉賓參與節目錄制,不用支出藝人的酬勞——你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嗎?”
“意味著……這個節目的製作成本,會變得很低很低。”盧慶珍豁然開朗,“一檔節目最大的成本就是藝人酬勞。”
“沒錯。”陳梓妍點頭,“所以,聽起來風險很高、製作成本很大、難以實現的想法,其實只要有一個可以讓兩邊人都買單的關鍵人物,它就會變得容易起來。”
“可是,要是平臺知道我們跟藝人——”
“只要節目受歡迎,能為他們賺錢,他們知道又怎麼樣呢?”陳梓妍說,“當然,他們也可以為藝人量身定做一檔節目,從藝人那裡賺服務費。”
盧慶珍說:“但是這種事情,傳出去好像不太好啊,感覺像是兩頭拿錢。”
“藝人要翻紅的機會,平臺要觀眾喜歡的好節目,我們靠自己的想法、找到能實現這一點的團隊,牽線搭橋,別人就算知道了又如何呢?”陳梓妍說,“我們這個錢拿得名正言順,不理虧。”
“但還有一件事,梓妍,萬一最後節目製作出來了,沒有影片平臺願意買,怎麼辦?”盧慶珍說,“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陳梓妍說:“當然是先找平臺給錢,我們再做節目。而且,一碼歸一碼,如果最後真的沒法正常播出,那就該退錢退錢,合同裡寫清楚,白紙黑字,誰也別佔誰便宜,誰也別坑誰。”
盧慶珍被陳梓妍這個想法給驚呆了。主要是讓藝人出錢上節目?這個想法可行嗎?乍一聽上去不太現實的事情,仔細想想,卻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個圈子裡,有的是過了氣但很有錢,只想捲土重來、重新回到觀眾視野的藝人。
這個時候告訴他們,她們公司可以提供一個根據他們自身情況、量身定製一檔節目幫助他們翻紅的服務,有著陳梓妍這位王牌經紀人的名頭,又有著辛子杏這樣一個帶來了《城市遊記》等好幾個成功案例的製作人,似乎真的能夠吸引過來不少人。
而這樣一檔節目,雖然沒有當紅明星,沒有話題人物,可以辛子杏過去的作品,她的《城市遊記》一樣不主打明星也能做成功,再就是,一個不需要支付藝人酬勞的節目,製作成本會很低,對任何一家影片平臺來說,看在陳梓妍和辛子杏的名字上,應該都是願意嘗試買單的。
盧慶珍盤算清楚以後,就意識到這個模式最關鍵的事情不是怎麼開始,而是怎麼把這樣一個為過氣明星量身定製的節目給做成功。
因為只有第一個成功了,才會有後面的第二個、第三個。
“辛子杏,她有這麼多的才華嗎?”盧慶珍問,“能讓定製節目也能被觀眾喜歡嗎?”
“這可不僅僅只有辛子杏一個人。”
“她的團隊也不夠啊。”
“慶珍,咱們公司不只是咱們有股份的。”陳梓妍微微一笑,“你知道,《年輕的日子》這檔節目,很多點子都是誰出的嗎?”
盧慶珍一愣,問出了一個感到有些匪夷所思的名字,“陸嚴河?”
陳梓妍點頭,“你如果聽說過陸嚴河關於綜藝節目的想法,你就會知道,我為什麼會要把辛子杏挖過來,又為什麼要做這樣一種私人訂製的模式了。”
盧慶珍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牛乳一般的天空,彷彿凝固一般懸浮在他們的頭頂。
此時此刻,陸嚴河和陳思琦正跟著十幾個人一起,走在一座並不兇險的大山之中,徒步。
陸嚴河也沒有想到,這趟旅程中,竟然會有徒步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