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又叫出水文物,最早可追溯到漢朝,興於宋元以後。
大部分海撈瓷都是明清時期的民窯出品,以貿易的形式,透過陸路、海路運往海外。那時候南洋諸島多有商船往來,而海撈瓷也幾乎是成批次的被打撈出水。
敖箐找到的這一套海撈瓷算得上是精品了。
按分類應屬於白瓷。除最外層的一些因為箱子碰撞摩擦的緣故有點損壞外,裡面被包裹好的瓷器尚且完整,釉色也符合海撈瓷真品的特徵。
國內還沒有玩家對這些感興趣,說要給她介紹買主的那位老師,也是因為家庭原因,跟南洋有海外關係,才敢拍胸口這麼說的。
前些年,有海外關係的人活得戰戰兢兢,生怕受到牽連。從那些人倒臺之後,擁有海外關係的人又抖索了起來。
沿海人家,特別是祖上出身比較好的人家,基本上都有點遠親血脈在海外。
敖箐想買老房子的事情在單位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她沒了父母,家裡爺爺奶奶對她也不好,不然不會才十幾歲就來投靠她哥。而且現在敖箐雖然成了勘測站的正式職工,可單位只會給分一個小單間,除非結婚了才能打申請要分房,就那樣還不一定能分得到。
單位其他人要麼是本地的,要麼退休了會回原籍生活,對房子的需求都不大,更看不上那些爛朽的老房子。所以對敖箐撈到這些雖然羨慕,但還不至於眼紅。
把這箱子瓷器收好,他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準備掏貝殼了。
珍珠貝的肉是可以吃的,而且大家圖的是熱鬧氛圍,真開出來了珍珠那就是意外之喜。
可能今天日子比較好,他們一共打撈上來四十多隻貝殼,居然有十隻裡面都有珍珠。
不過野生的珍珠貝能掏出來的珍珠不一定就比人工養殖的價值高,因為沒開貝之前,誰也不知道那些珍珠最後能長成個啥樣。
十隻貝殼開出二十三顆珍珠,有大有小,有渾圓的,也有奇形怪狀的。
敖箐得了海撈瓷,知道不能太過高調,留下一顆中等的圓形珍珠,其他的都分給同伴們了。
還有兩顆米粒大小的小珍珠,她留下來打算給薇薇做一對髮卡當生日禮物。
這次一路順風順水,他們還提前了一天半回到碼頭。
那套海撈瓷交給了那位幫忙搭線的老師,說好給他一個點當報酬。
敖箐沒有擔心人家會昧了她的瓷器,畢竟對方只是熱衷搭建人脈,對她這套海撈瓷真沒啥興趣。
有同事私下跟她說,這位老師一直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國,所以對他家那些海外親戚的要求,他絕對第一時間滿足。
他這樣的人現在看上去挺少見的,再過幾年多的是,見識過比他更崇洋的敖箐覺得對方只要不違背良知踩踏原則,她也不能說人家這樣不好。
那老師回去之後沒出三天,就帶著一位六十多歲風度翩翩的老先生來找她了。
“這位就是我族叔,你那套海撈瓷就是他老人家收藏的。”
詹老師給他倆做了個介紹,然後坐下來聊天。
“我族叔對海洋生物化石很感興趣,聽我說你對這方面有研究,就想見一見你。”
敖箐正燒水泡茶,聞言一笑:“我哪兒算得上有研究啊,詹老師才是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