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買個菜,回來葡萄架下面只剩了小貓兩三隻。
敖箐隨口問了一句,“他們人呢?”
“有事先走了。”
“不是說好在這邊吃飯嗎?剛才我還看到了播音站幾個姑娘,邀了她們一起過來呢。”
敖箐拎回來的菜不少,足夠十個人的量。
“我去叫他們回來。”其中一個年輕人起身,“那屁大點事也該忙完了。”
播音站的姑娘可水靈了,走過路過千萬不能錯過。
“叫他們回來唄,正好我也有點事想請教一下他們。”
飯菜好,小夥子姑娘們也都到了。
大夥兒還帶了些菜和水果過來,幫忙收拾好兩張桌子,拼湊在一起,正好能在院子裡坐下。
這還是敖箐搬家後第一次請客,雖然不正式,但在座的都是年輕人,氣氛足夠熱鬧。
“吃得差不多了吧,我問你們點正事。”
敖箐敲敲碗沿,“我記得前幾天播音站好像宣讀了幾份檔案,關於沿海漁業資源保護和內陸遷移,還有鼓勵自辦工廠,我沒記錯吧?”
“沒,稿子是我讀的。咋了,你想要幹什麼?”
“敖箐你不會是想要自辦工廠吧?我聽人說,你前段時間在打聽前海村那個老作坊的事。”
他們宣傳科算是播音站的上級部門,但實際領導不是一個人,連工作的地方都沒在一起。今天敖箐特意邀請她們仨來吃飯,想來就是有事找她們。
“就是自辦工廠的事兒。”敖箐沒含糊,“當然不是我自辦工廠,我是想著你們有關係的話,我們可以試著從這裡入手。”
羅昊沒想到敖箐主意打得這麼大,但這跟他們沒關係吧?
“怎麼沒關係。”敖箐看了一眼發出跟羅昊相同疑問的年輕人一眼,解釋道,“你們長期在近海跑,我想打聽一下,哪裡比較適合建養殖場。”
“養殖場?跟辦廠有關係嗎?”
“怎麼沒有。”一個短髮的播音員姑娘搶答,“我大概明白敖箐的意思了。你是想自產自銷一條龍?”
“沒錯。”敖箐看了一圈周圍的年輕人,“我知道最近鎮上人心惶惶的,上面說要精簡結構,人員最佳化調整,誰也不清楚會不會調整到自己身上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我們不一定是需要自己做,完全可以給當地漁民出點子,聯絡指導,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可是這跟我們能不能留下有什麼關係?”
“這兩年是漁民發展的高峰期,同時海洋汙染也已經顯露出惡果了。”
敖箐看向短髮播音員,“前面五一那會兒,我好像看到有人說後海村靠河那邊建了一家造紙廠,汙染的河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進海口那邊海水被嚴重汙染,魚蝦蟹貝死了很多,當時還差點打起來,有這事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