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后對於馬丫的態度,也就那樣了,馬丫給皇上錢花,巴結皇上,馬丫就等於是皇上的人,張太后作為皇上的母親,總不至於跟馬丫一般見識跟兒子作對吧!
朝臣大臣見張太后勒令馬丫出宮,在他們看來,馬丫已不能經常給皇上出主意了。
雖然皇上還是老去馬府,但是跟原來比,那是天差地別,原來皇上跟馬丫在一起,他們經常議論國事!
馬丫一去,內閣大臣就覺得達到目的了,也就不再與馬丫計較!
所以暫時的馬丫沒有敵人,暫時的馬丫是逍遙的。
現在的重點,還是放在皇后蓮兒身邊的那個太子身上吧。
這個太子,即便身世有點奇特,身上的疑點多多,但是現在皇上基兒沒有第三個兒子啊,沒有誰可以取代他的呀。
吳氏跟前的兒子,那也讓張太后心裡有疙瘩。
吳氏能在外面勾引陳家的白袍小哥,難道在之前就不能勾引別的男人了麼?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特性,那是定了的,她不可能忽然就變壞了。
吳氏就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
這麼一說,她的孩子就不一定是基兒的了,張太后就是這麼想的。
既然皇上沒有其他兒子,既然普天之下大家都知道皇上只有一個皇子,而且還把他立為太子,那麼就不要節外生枝了,就這麼著吧!
小皇子在馬丫出宮的時候,身邊自然有人伺候。
別人不去說他,唯有一個宦官不得不說。
這個人姓王,名絆。
王絆進宮的時候,已經三十多歲了。
按說宦官進宮,都是男孩子自小進宮,得要受一刀,把那個物件割了。
但是王絆是個例外。
王絆在福康晚期進的宮,他在進宮之前,還是個教官,在公辦學校任教。
王絆原是個秀才,一直未中舉人,先是在私塾教書,後來做了教官。
福康年間,福康帝曾經傳出口諭,各地教官若是不好好教習學生,教不好學生,便要帶進宮裡割了物件做宦官。
這本是羞辱那些不上進的教官之言,要知道,宦官在社會上是受人歧視的,但凡家裡經濟條件好,誰願意把孩子送進宮裡做宦官呢。
但是王絆的思想跟人不一樣,他老是覺得,主考官都是一群飯桶,他覺得他才高八斗,寫的文章那也是堪稱一絕,可就是不入主考官的法眼。
他覺得自己之所以未中舉人,是因為除了考官徇私舞弊把名額給了那些走後門的生員外,還有就是他們一個個眼瞎。
福康帝既然說教官可以進宮做宦官,這在王絆看來,這可是絕好的好機會啊,這是最容易接近皇上的呀。
再說了,宮裡的宦官一個個都不識字,他進宮後,那就是拔頭籌啊,他的滿腹經綸就可以有發揮之地了。
人這一輩子,在王絆看來,他不能接受平庸過一生,他要有一番抱負,他要有一番作為。
於是,王絆自己滅了自己根,他要進宮做宦官去。
就這樣,王絆如他所願,在福康末年進宮做了宦官。
等到基兒做了皇上,皇上基兒就發現了王絆是個人才。皇上覺得他與其他宦官不一樣,說話做事很有分寸,而且談吐還行。
於是,皇上基兒就決定,讓他呆在太子身邊。
洪德三年,皇上基兒又做了讓宦官學文化的想法,這也就是上一章說的,讓內閣每天派人教宦官識字。
而王絆在太子身邊,王絆在太子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教他識字了。
這麼一算,王絆教太子識字的時候,王絆已經四十歲了。
為什麼在這一章要提到王絆這麼一個宦官呢?
因為,這個宦官以後可不簡單,馬丫對他是相當地有意見。
至於有什麼意見,後面自然就見分曉!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