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昨日上午得知二爺回來,孫家就派車去接老太太的二女兒,吃了午飯不一會,又接到老太太的大女兒回府。
大爺便令人快馬加鞭,去他的妹妹家通知,說她姐也回來了。
大爺的意思很明瞭,就是要她早點來,姊妹多聚一聚。
大姑太太在登州這邊也住不了幾天,還得回北城去準備年貨什麼的,要過節了麼,家裡沒個女主人那哪成?!
老太太的二女兒,嫁給當地一個李姓老員外的兒子,據說李家祖上也是做大官的,後來被貶。
如今家裡是書香門第,兒孫都是讀書人,在當地極有影響。
老先生的兩個兒子,都被南都那邊的高官,高薪聘做子孫的家塾先生了。
雖然是書香門第,子孫書讀的好,但從不參加科舉,據說這是祖訓。
因為李家經營的好,雖然歷經戰亂,家中表面財物被搶劫一空,但是有土地房產在,城裡的門面還在,所以稍加經營,便又成了當地的富戶。
再說誰家把大量錢財放在兵匪能找得到的地方?亂世了,往地下一埋,誰能找著?等到和平年代,再把它挖出來使用,沒兩年又家業興旺,下人繁多了。
老太太的二女兒也就是李太太,第一天在太陽落山前,就迎來孃家人來接,臉上的驚喜還沒有過,又迎來孃家的一個小廝,說是大爺讓來的,告訴二姑太太另外一個喜訊,大姑太太來了。
李太太開心的是熱淚盈眶,與丈夫一商議,趕緊備齊禮物行頭,夜裡也沒怎麼睡,剛過醜正,又忙忙地起來,叫醒兒女,於寅時初就上路了。
因為是月亮地,又是平坦官道,路上又沒有行人,下人們便打馬加鞭,往孫府而來。
還沒到小中午,李家的馬車就到了孫府大門外,老太太聽說,便令大太太二太太等人出外迎接。
這跟老太太親自出門迎大閨女不同,李太太一是常來常往的客,二是身份也不一樣,如今姑太太是二品的夫人。
老太太本是長輩,沒有迎接晚輩的道理,只是老太太太長時間沒見到大女兒,心上自然惦記,想第一時間就見到榮歸的大女兒,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姑太太的到來,更是給孫府增添了喜慶氣氛。
這幾日,孫家的下人們自然是忙的腳不沾地,大批次的採買,以及廚房那邊,是需要大量人手的,來了這麼多親戚,誰也別想閒著。
少爺小姐們,自然是十分的喜歡,兩個姑太太來,除了要帶一些禮物給他們,這二姑太太還帶來了他們的或是表哥表姐,要麼就是表弟表妹。
有差不多大的小親戚來,自然是開心啊,在一起說說他們那裡的新聞,講講這裡的新聞,是有著說不完的話。
在這樣的場合,蓮兒自然是出盡了風頭。
孫家兩個姑姑見面,唏噓一番,等孩子們見了禮,各各拿了禮物,看著漂亮的蓮兒飛奔外去帶小親戚去逛園子。
想起她的爹,自己的弟弟,兩位姑太太垂淚哭泣。
想起她們還沒出閣時,與這個弟弟在一起美好的時光,如今回來,卻只能在他一雙兒女身上找尋兒時的記憶,怎能讓她們不傷心?!
她們傷心,又勾起老太太喪子之痛,母女三人哭得眼睛紅紅的。
三太太早就哭得不行了。
兩位大太太,連同一些上了年歲的媳婦,也都流著淚,一會勸勸這個,一會又勸勸那位,說大家聚在一起,也不容易,就都開心點,別在想這些傷心的人和事,說三爺在天上若有靈,也不希望看到老太太與兩位姐姐這麼傷心,就都往孩子身上看,多疼疼三爺這兩個孩子吧,三爺在天上看著也歡喜!
於是漸漸地,幾人這才止住。
蓮兒哪裡懂得這些,她跑前跑後,帶著二姑太太帶來的跟她一般大的兩個表姐表妹的,自然是開心的不得了,全府裡都能看到她們飛快而過的咯咯咯聲影,後面是跟著一大幫喘吁吁的丫鬟們。
馬丫就是其中之一。
馬丫又跟別的丫鬟不同,她是要緊跟蓮兒的,蓮兒到哪兒,她就到哪兒。
把馬丫從廚房調回蓮兒房裡來,上面對她有交代的,這是她的任務。
馬丫是要陪蓮兒上學的,要跟在蓮兒左右。
所謂陪,跟當初馬丫給戎兒伴隨左右不同。
也就是說,蓮兒上課,馬丫也得上課,蓮兒寫字,馬丫也得寫字,蓮兒有作業,馬丫也得做作業。
就是用這個辦法,來阻止馬丫幫蓮兒寫作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