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過後,基普鎮的天氣顯得略有一些沉悶。
空氣流通緩慢,臭味久久纏繞著沒有散去。
源頭已斷,臭味長存。
除了一些災難中受傷的人哼哼,跑出安置房的眾人聊的異常熱鬧。
即便是災民,那也是擁有夜生活的。
第一次插入這種災後集體生活,有點新鮮,也有點茫然。
身邊圍著七個金髮褐發黑發的小妹砸,容貌雖然個個普通,勇氣卻是相當可嘉,嘰嘰喳喳說個沒停,眼睛不時傳來的示愛之意讓徐直有點小尷尬。
說到底,他還是個臉皮薄的人。
不過徐直心態調整的很快,將自己美化成白雪公主,七個小妹砸看成小矮人,他心思就快活了許多。
聽力大進,他不時還能跟這些姑娘學上一兩句西流國語言。
在這麼一個陌生的地方,沒人會和徐直說東嶽語,也沒人使用北疆,南澳,瀛國語言來交流。
只要擁有一定的外語基礎,融入完屬於外語的氛圍,學習外語的速度會快的讓人咂舌。
不少學習勤奮的孩子,三五年的外語學習下來,還不如出國生活一年的普通人。
環境因素對學習的加成是巨大的。
和姑娘們相處的非常愉快。
待到天明,當幾輛報社專車趕來採訪時,聚集的人們還有大部分沒有散去。
“記者來了啊。”
也不知道誰喊了一聲,早有商量的人們團團蜂擁而上。
“採訪我吧,我受災很嚴重。”
“我要講話,我要講話,我要對國的同胞講話。”
“我們是傷員呀,讓我們優先一點點。”
“請關注一下孩子,關注教育。”
……
場面亂成一團,以往的採訪都是挨門逐戶的採訪,看看受災群眾有什麼需求,少有這種一窩蜂上的情形。
幾個記者懵逼了一下,迅速伸出話筒。
“請不要著急,我們是聯合日報社記者。”
“我們是朝陽社記者,需要五位配合採訪的群眾。”
“納蘭晨報需要採訪四位口齒表述清晰的群眾,希望大家配合。”
“基普大眾報,本地人最受歡迎的報紙,十位,十位,請配合。”
“我們是沙雕日報的,隨便來人呀,都採訪。”
……
有國家級別的,也有行省級別的,還有鎮級報社,也有看熱鬧向來不嫌事大,總能變著花樣搗鼓正經新聞的沙雕日報。
西流國網路管控極嚴,網路普及率雖高,但人們並不熱衷於網路,更習慣於閱讀報紙,書刊等雜物,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