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立宋> 第四百零二章 佛不論因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零二章 佛不論因果 (1 / 2)

嘉絨巴倉寺,在藏地諸多佛寺裡,算是中等偏上的寺廟。

藏地尊佛,始於唐末,大唐衰敗過程中,吐蕃正逢盛世,趁著亂世刀兵為王的時代,也凸顯了一把存在感,多次聚兵下高原,打得不亦樂乎,甚至還曾經短暫的佔領過中原帝權的象徵長安城。

不過五代十國群雄走馬燈的來去,吐蕃興也勃勃、衰也勃勃,當最後一任藏王贊普遇刺身死後,吐蕃也跟唐王朝一樣,陷入了爭奪皇權的內亂之中。

醜陋的內耗耗盡了吐蕃最後一滴血,統一的王朝分崩瓦解,農奴們藉機起義,絞殺平日裡高高在上的當權者,皇室成員東躲西藏,青藏高原上如無主之地一般成了一片狼藉,吐蕃作為一個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寺廟領主。

兵災紛亂中的百姓渴望安寧,從天竺傳來的密宗佛教崇尚因果迴圈,此生受苦來世入極樂,恰好能安撫人們傷痕累累的心,各地佛寺如雨後春筍,在廣闊的高原大地上冒了出來。

伴隨佛寺出現的,是稀罕的得道高僧,寺廟帶領人們開荒種地、發展生產,高僧傳播經義,撫慰人心,靠著宗教的手段在人群中建立起來崇高的威望,各地的割據領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紛紛與寺廟聯合,漸漸的,寺廟取代以往的官署,履行政府的職責,將雪域高原上的政治生態,融合完善,政治與宗教一個鼻孔出氣的獨特架構,逐漸的成形。

巴倉寺,就是這樣一個半政半教的結合體。

在嘉絨地區幾十萬藏民心中,它就是最高的神。

裡面的僧侶,都是神的代言人,而至高的巴仁大師,則是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扮演著整個嘉絨主宰者的角色。

巴倉寺建在嘉絨地區中心、察馬崗城的郊外,寺廟依山而立,恢弘氣派,與遠處察馬崗城破敗無序的形象大相庭徑,跟這座色彩明豔的寺廟比起來,察馬崗城就是一個貧民窟。

廟宇沿著山坡,築在半山腰上,從遠處看,整個寺廟如修建在雲端,黃牆紅磚,如煙如霧,仙人才配居住在裡面。

走近一點細看,更令人感嘆這座廟宇的宏偉,基石都是用整塊的山石築就,牢不可破,這些石塊須從十幾裡外的根沙山上掘出來,耗費大量人力運輸,最後經巧匠打磨雕琢,才能運用。而寺廟本身,都是木質框架,粗大的整根大樹刨皮去枝後上了清漆,搭成架子,再用磚石為牆、黛瓦為頂,裡面用灰漿裹牆、帷幔為飾,至於信徒供奉孝敬的一應生活用品更是應有盡有,能住在裡面就是一種幸福,這樣的幸福,不要說普通百姓,就連一般的藏地貴族,也沒有資格享受。

小沙彌加措,就住在這裡面。

他今年只有十一歲,但已經進入廟裡學佛,有三年了。

他很幸運,沒有像他的父母一樣,死在荒郊野外,而是被巴仁大師救回來,養在廟裡,做了沙彌,所以他很滿足。

每天都有青稞飯吃,有酥油茶喝,還有舒適的僧房棲身,有善良的信徒供奉,他很滿足。

於是對於巴仁大師,他是仰望和尊敬的,每天早課時,他都認真的聽大師講佛,仔細的學習文字,立志要把必生的時間,都奉獻給巴倉寺,奉獻給佛祖。

寺廟裡除了每天的佛課,還有很多工作,畢竟光靠貧困的信眾捐贈,廟裡上下幾百口人也是不夠的,每月還要發放賑濟平民的齋飯,花銷也不小,所以工作很多。

加措因為年齡太小,田地中的事不用他去,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廟宇,為各處的平安燈添油,拂去佛像上細微的灰塵。

其中一樣很重要的,就是為巴仁大師的居所灑掃。

他醒的很早,但當他起床時,總是能見到巴仁大師已經起來了,離開居住的靜室,去往大殿後面的一間小殿裡靜坐參禪。

寺裡的人都知道這個習慣,所以這間小殿無人去打擾,很僻靜。

只有加措必須進去,因為小殿裡面的長明燈是需要添油的,巴仁大師雖然接近於神,但還不是神,當他獨坐在小殿中時,同樣需要燈光照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