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唱到一半,龍英臺按下暫停鍵,終止了歌曲的播放。
“諸位,這首《綠島小夜曲》就帶著濃烈的歷史印跡。也許有人會說了,這不就是一首普通的愛情歌曲嗎?我要說的是:這不是普通的愛情歌曲,正如它誕生的年代,它必然也攜帶著不可抹去的年代印跡。
灣灣的五十年代是什麼樣的?我想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那時候的綠島並沒有歌曲裡唱的這麼美好,那時候的綠島其實是一個關押思想犯的地方。大家都說它其實是一首綿裡藏針、抗議當局的歌曲,只不過被包裝成了愛情歌曲而已。所以,從這首歌曲裡,我們能夠看見當年的那種政治氛圍……”
舞臺上,龍英臺侃侃而談,臺下的王庸卻是微微皺起眉頭。
終於,王庸忍不住舉手,示意發言。
龍英臺看見熙攘的人群外,有一隻手高高舉起,但是面容被人群遮擋,根本看不清。
她本能的不想理會。
可是王庸就像是倔強的孩子一樣,始終舉著手不放,並且其他聽眾也都看到了王庸,注意力已經被轉移到了王庸身上。
無奈,龍英臺只能道:“門外的那位朋友,請問你有什麼想問的?”
一個話筒被工作人員傳遞過來,到了王庸手裡。
王庸接過話筒,道:“據我所知,《綠島小夜曲》並不是你所說的那樣,帶有所謂的政治寓意。這首歌曲的作者女兒曾經在2011年明確指出:這是一首她爸爸寫給她媽媽的情歌,描寫的是兩人的愛情,歌詞裡也沒有涉及任何的政治字眼。僅僅因為其帶了‘綠島’兩個字,就武斷的認為這是政治歌曲,是沒理由的。”
龍英臺聽完王庸的話,臉色頓時一青,道:“一首歌曲的含義是歷史賦予的,有時候作詞人未必有那樣的想法,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卻無形中影響到他的作詞,使其流露出了類似想法。這很正常,這種歌曲跟小說在世界範圍內都不少見,我就不一一舉例了。謝謝這位朋友的問題,看得出這是一位喜歡思考喜歡質疑的朋友。下面我們欣賞第二首歌曲。”
龍英臺趕緊轉移話題。
而這次大熒幕上播放的歌曲,當即讓現場一片譁然。
赫然是一首帶有濃烈敵視意味的《灣灣復國歌》。
裡面的歌詞即便放在現代來看,都帶著強烈的慫恿跟殺戮意味。
“打倒俄寇反XX,反XX!消滅XX殺漢奸,殺漢奸!”
沒有人想到,龍英臺會在這樣一個場合,選擇這樣一首歌曲。
“籲!”
現場從內地來的遊客都面帶不滿,噓起來。
一些香江遊客,也是面色尷尬的看著龍英臺,不懂龍英臺播放這麼一首歌曲的初衷是什麼。
面對臺下遊客的騷亂,龍英臺似乎早有準備。她帶著親和的笑容,用低沉而緩慢的聲音誘導道:“靜下心來聽一聽,其實很好聽的,對不對?可能有人會質疑我為什麼要播放這樣一首歌曲,原因很簡單,這首歌的歷史印跡太明顯,讓我無法略過。這是一首盛行於五六十年代的歌曲,人們在公共場合基本都是唱這個歌曲。而私下裡,傳唱的則是《五月的風》、《薔薇處處開》這樣的歌曲。這兩首歌有沒有人聽過?”
臺下遊客搖搖頭,只有寥寥幾人舉手表示聽過。
這情景有點出乎龍英臺預料,她嘆息道:“看來即便是歌曲這種傳唱度很高的東西,也出現了斷層。這才幾十年而已,歷史的斷層就這麼明顯,我覺得應該呼籲大家重視一下了。既然好多人都沒聽過,那我就介紹一下《五月的風》,這首歌曲是一位叫做陳格辛的人寫的,非常動聽。在那時候的灣灣,人們喜歡的歌曲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寫的。
很可惜的是,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卻在內地遭遇了不公平對待,當時內地發生了眾所周知的運動,陳格辛被打成了反派。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餓死在荒野中的時候,年近四十六歲。一個天才藝術家,竟然以這樣的形式結束了一生,實在可悲可嘆又可氣。
所以,歌曲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會見證那段歷史的正義與邪惡,見證那段歷史的鮮花跟鮮血。願我們在聽這些歌曲的時候,謹記教訓,不要讓同樣的慘劇再上演。”
這番話,很容易就在遊客群體中引發了轟動。
“內地真的是一個可怕的地方!這麼偉大的作曲家就被他們折磨死了?沒有人性!”
“以前的內地跟地獄沒什麼兩樣,現在好點了,可也僅僅是從地獄變成了監獄而已。幸虧我們生活在香江,如果是內地,估計都沒自由來灣灣旅遊。”
兩個香江遊客竊竊私語,只是被旁邊的內地遊客聽到,不免生氣。
“內地遊客不能來灣灣旅遊?那我們是什麼?內地過去確實有過動盪歲月,但是以此不斷抹黑一個現代政府,是什麼意思?”
香江遊客不悅的白了內地遊客一眼:“誰讓你偷聽我們講話的?蝗蟲!”
“你罵誰?有種你再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