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階段的曲子王庸彈出來的又有不同。不是一味的沉湎懷念,而是哀而不傷的生之信念,是一種即使跌入死境依然百折不撓的堅定。
一如那些忙碌一生只為“活著”的勞苦大眾。
王庸的《廣陵散》,彈奏出了“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在幕君眼裡,王庸不像是一個演奏者,更像是一個有著濃郁家國情懷的大儒。
他為屠狗輩的壯烈而讚歎,為文人士子的堅貞而嘆息,更為天下“向死而生”的底層民眾振臂高呼。
手掌攤平,壓弦,起身。
王庸一句話都沒說,徑自下臺。
他眼中閃動著的是篤定,一曲《廣陵散》讓他信仰更加堅定。
這首改編過的曲子來源於王庸爺爺,王鴻瑾對於音律也只是粗通,古箏、古琴彈得都只是堪堪入門級別。可王庸從小就覺得爺爺彈琴總有一種光芒閃耀。
現在他懂了,那是信仰之光。
儒者的信仰是不畏生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天地開太平。
直到王庸下臺許久,臺下的顧客們才悚然驚醒。
一個個面色肅然,用敬意的目光看向王庸,衝王庸點頭示意。
而王庸則依次回應,當他走到中間位置時候,卻一下被一箇中年人攔住了。
中年人氣度雍然,帶著一股子的歐洲古老貴族氣息。一舉一動都有著合乎禮儀的尺度,眼神溫和而不傲慢,似乎對誰都沒有敵意。
“對不起先生,請原諒我的唐突。剛才您的音樂實在是太讓人震撼了。我一直以為國家的不同,對於音樂、文學等文化的理解也會不同。可今天您用您的琴聲給我上了一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人性相通,文化就能相通。所以我——卡爾哈布斯堡,代表哈布斯堡家族歡迎您在途徑奧地利的時候前去做客。”中年人說道。
而王庸聽到中年人的名字後,立馬就愣住了。
卡爾哈布斯堡,竟然是他!
哈布斯堡家族堪稱歐洲最古老的一個家族,本是德意志封建統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奧地利,亦稱奧地利家族。
11世紀初,由於該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維爾納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為名。
這個家族的統治時期從非常久遠,從1282年起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統治地域最廣的封建家族。直到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才結束。
而這個歷史最悠久的古老家族也隨之沉寂,在現代的新聞報道中已經很少能看見他們的新聞了。
但是看不見不代表沒有,王庸就知道在歐洲許多經濟大鱷的身上就有著哈布斯堡家族的影子。他們經歷過了巔峰榮耀之後,終於學會了韜光養晦,開始轉入地下。
所有的家族經濟、政治活動都以扶植代理人的形式進行。
而眼前這個叫做卡爾哈布斯堡的中年人,便是現任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長。
王庸萬萬沒想到,卡爾會對自己發出邀請。一隻在歐洲呼風喚雨上百年的雙頭鷹,會看得上一名來自華夏的小人物。
“這是我個人送你的一份禮物,不貴重,卻代表我的友誼。感謝你讓我聽到如此動人的樂曲。”卡爾說著,拿出一枚小小的徽章,遞給王庸。
徽章上是一隻氣勢凌然的雙頭鷹,雙目如電,守護著哈布斯堡家族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