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想要以科舉為引,激起諸子百家相互爭鬥啊……”
“只是這爭鬥,似也無甚不妥?”
長樂宮,長信殿。
端坐於上首御榻之上,聽著面前的族侄、當朝御史大夫竇嬰,將今日朝議的內容娓娓道來,竇老太后幾乎是不假思索間,便給出了自己的結論。
在竇老太后看來,劉榮的意圖可謂是一目瞭然——良性競爭。
用‘科舉’二字,來作為文人與官僚之間的紐帶,或者說是渠道;
再透過將科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來倒逼各個學派,為了取得更好的科舉成績,而接受更符合漢家利益、更符合當下時代的學術改造。
這很好理解。
好比你生活在如今漢室,是個三代赤貧的農戶,父祖都只給你留下了百畝農田;
——就這,都還是因為你爹和你,均為長子的緣故。
你的叔叔們、弟弟們,則都只是得了些糧、布、錢之類,就被趕出家門自謀生計去了。
混得好的,佃租了某位大地主的農田,雖然日子苦些,但也終算是娶了妻、生了子。
混得差一點的——好比你二叔、四弟,都去混街頭當遊俠,在械鬥中橫死接頭了。
到了你這一代,你們家的祖墳終於冒了些許青煙:你某位遠方親長絕嗣,又覺得你這人不錯,厚道,就把遺產留給了你,並交代你照顧一下自己的老妻。
你把老太太接來了家中,好生照料;
倒是那筆遺產,讓你生出了些‘黔首’不該生出的念頭。
就這十幾萬錢的遺產,在寸土寸金的長安一帶,置辦田產也不過三五畝地,根本無法顯著改變你們家的經濟狀況。
——一百畝和一百零五畝,對一個農戶家庭的區別,真的就在有和沒有之間。
但若是把這筆錢,用在培養下一代上,那就不同了。
十幾萬錢,好歹也是達到‘中產之家’家產水平線的財富。
雖然無法培養出一個自幼吃好喝好,另外還得請人教導、打熬身體的武人,但培養出一個文人知識分子,總還是不在話下的。
你之所以有這個念頭,也是因為你的大兒子,被村頭老生稱讚了一句:此子若從文,則必不復為黔首農戶矣……
到這裡,情況也就很明顯了。
——繼承遺產這種天降大禮包,你們家祖宗十八代,幾乎不可能幸運到再碰上第二回。
這十幾萬錢怎麼用、是否用到了刀刃上,將直接決定你們家族是就此完成階級躍遷,還是把這天降大禮包拿去打了水漂。
那麼,你會作何抉擇?
這是完全不用考慮的是——哪位老先生曾培養過更多官員、哪位老先生的學生做官做的更大,你就會帶著你的兒子,去找這位‘考公專家’拜師。
而科舉,就等於是為原本模糊、常人無法明確判斷的‘這位老先生是否能培養出官員’這一疑問,給出了明確的判斷標準體系。
判斷一位老先生培養官員的能力、門下弟子‘考公上岸’的比例和成功率?
簡單,直接看上一次科舉結果就行。
往小了說,科舉,可以讓普羅大眾更直觀的知道:哪位老先生水平更高,門下弟子透過科舉、成為官員的機率更大;
往大了說,其實也同樣是透過科舉,讓天下人更直觀的看清:哪家學派的學說,更容易受如今漢室青睞,學哪個學派的東西,更容易透過科舉、成為官員。
對於那些有權有勢,甚至都看不上科舉的權貴來說,讓兒子拜誰為師,即便是一件需要深思熟慮的事,但也不過是隨便找個名士的事兒。
但對於上文中,意外繼承了一筆遺產,並將其視為家族完成階級躍遷之希望的‘你’而言,這次選擇,將直接關乎到你們家族未來千百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