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並不介意以和平作為籌碼,從匈奴人手中得到一些東西。
換句話說,只要條件足夠讓漢家滿意,漢家完全能接受未來兩到三年,不再對草原——不再對匈奴人掌控的區域,進行下一步大規模軍事行動。
但這並不意味著漢家,真的需要、渴望,又或是更願意這麼做。
若是條件不足夠吸引人,那漢家完全可以做出價效比更高的選擇。
和匈奴人過去這幾十年,馳掠漢北邊牆的邏輯一樣:談判桌上你不給,我就在戰場上取!
誠然,在談判中提出‘河西’這個異想天開的條件,劉榮多少有點漫天要價的嫌疑;
但有一句話,劉榮卻沒摻和半點水分。
——河西,就算匈奴人不給,漢家也肯定是要取的!
談判桌上確實不大可能談下來;
但戰場上打下來的決心,劉榮有。
而且有很多!
打下來的能力,漢家的軍隊也有。
與其說,劉榮在談判桌上‘不再提河西’,是知道自己太過分,才自覺地把這個條件移除出本次外交談判的內容,倒不如說是劉榮知道匈奴人不會答應;
所以,劉榮已經把‘得到河西’這一事項,從外交途徑中移除,挪到了戰爭途徑的戰略目標而已。
而方才這番話,劉榮也完全沒有說謊。
——河套戰役結束之後,劉榮收到最多的,便是河套駐軍將士聯名呈上的請願書。
其上內容千篇一律:請陛下頒詔,使我大軍北渡大河,馬踏龍城!
雖然劉榮最終做出‘暫時在河套穩住陣腳’的決策,是因為劉榮認為時機未到,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劉榮也確實是在刻意壓著軍中的將帥們。
很顯然,呼延且當也明白這一點。
事實上,根本不用劉榮開口說,呼延且當就知道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河套戰役之後,匈奴人為什麼不反撲?
就算不反撲,就此認下‘失去河套’的客觀現實,匈奴人又為何不直接將戰略重心西移,轉而還要拖此一舉,特意派使團來和漢家求和?
難道秦關高闕,就真的那麼不值得信任,有高闕鎮守幕南門戶,匈奴單于庭就真的那麼放不下心?
事實上,恰恰相反。
時至今日,別說是匈奴人了,就連漢家都沒有哪怕一個人——包括天子劉榮在內,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拿出一個像樣的方案。
便是那些憐憫上奏,主動請纓的軍中將帥,也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說‘臣等必定效死陣前,不破高闕誓不為人’之類。
只是劉榮要的,不是讓幾十萬大軍在高闕磕個頭破血流,然後再拖著疲憊的身體,面對高闕以北嚴陣以待的匈奴幕南主力。
事實上,對於未來必將爆發的那場幕南之戰,劉榮始終有著明確、清晰地認知。
——高闕,僅僅只是幕南的門戶。
高闕之戰,僅僅只是幕南之戰的開端。
攻破高闕,在大河以北站穩腳跟,絕對說不上是在幕南戰役中,佔據了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