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太后的政治定位,其實一直都有點尷尬。
哪怕到了兩千多年後的後世新時代,人們關於呂太后的討論,也依舊呈譭譽參半,兩極分化之勢。
有人說,是呂太后老辣的政治手腕,以及捨我其誰的政治擔當,讓漢家沒有成為第二個秦,沒有二世而亡;
若秦也有個呂太后,那二世胡亥,說不定也能成為秦惠帝之類,華夏王朝,更沒有劉漢什麼事兒了。
也有人說,呂太后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假;
但漢家之所以風雨飄渺,也恰恰是因為呂太后女身擅權,貪戀權柄。
用後世人更好理解的話來說就是:呂太后確實幫助漢家扭轉頹勢,觸底反彈;
至於頹勢從何而來、為何觸底,那你別問……
從穿越者、時代參與者,以及封建帝王的角度來說,劉榮對於這兩個說法,其實都比較認同。
功是功,過是過。
劉榮從來不因某人的過錯,而否認其功績。
自然,也從不會因為某人的功績,而忽視其罪過。
就說先帝老爺子的學師,故內史晁錯;
對於晁錯那整個漢家,去賭自己、賭學派未來的主觀惡意,劉榮非常不屑,甚至可以說是嗤之以鼻!
但再怎麼討厭、瞧不起晁錯,劉榮也從不否認:晁錯的《削藩策》,客觀上確實對漢家解決宗親諸侯尾大不掉之彼端的程序,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所以,劉榮在個人情感上,看不起晁錯這個人;
但天子榮,卻對晁錯在非主觀意願下,對漢家提供的幫助感懷於心。
說回呂太后,情況和劉榮對晁錯的感官相差無多。
——同樣是主觀上有錯誤、有惡意,但客觀上,又實打實給漢家提供了幫助。
再者,呂太后,可不是晁錯那樣的“臣”,而是實打實的君。
非但是君,還是開國皇后這種極具特殊政治意義的君!
考慮到這些,你說呂太后有錯吧?
好像也不盡然。
貪戀權柄,把持朝政——人家本來就有這麼做的權力,合理合法。
任人唯親,偏袒族人——人家也同樣有這個權力,這個時代的掌權者基本也都是這麼做的。
可你要說她沒錯吧?
又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
畢竟呂太后掌權期間,漢室朝堂黑暗、中樞混亂是不爭的事實;
呂太后駕崩之後爆發的諸呂之亂,更是呂后生生世世都洗不清的汙點。
再加上一個“高後”的身份擺在那裡,也沒人敢真的掰開揉碎,去研究呂太后這一生的功過。
故而,在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繼大統後,關於呂太后的政治定性,便含糊其辭的糊弄了過去,並一直糊弄到了現在。
先前提到,這個時代,乃至封建時代絕大多數王朝,對個人往往都秉持“極端判定”法。
即:好人做的事兒,必定都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
反之,壞人做的事,必定都是錯的,對的也是錯的。
肯定一個人,就必須肯定他的一切;
否定一個人,也必須否定他的一切。
比如始皇嬴政,就被如今漢室政治定性為“暴君”,其畢生所為都全盤否定了。
比如孝廉——只要是舉孝廉做了官的人,那即便他犯下天大的過錯,人們也依舊會說:不會吧?
他可是孝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