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名為‘哲別’的小部族來說,今日,也算是數年難得一見的大日子。
——漢人的商隊,其實並不多。
尤其是在漢人邊關嚴格的審查制度下,漢人商隊別說是將鹽、茶等稀罕物運出邊關了;
就連最尋常的貨物,想要運出漢室邊關——尤其是北方邊牆,都是千難萬難。
換而言之,每一個能將鹽、茶等貨物運出邊關,並平平安安抵達草原的商隊,都是毋庸置疑的六邊形戰士。
——首先,他們需要有經驗。
他們知道哪裡可以逃出邊關,走哪條路會更安全,哪裡有水源、哪裡有合適的駐營地;
甚至於走哪條路,會碰到哪些邊關將領、草原部族,他們都會有大概的準備。
除此之外,與遊牧部族的交流、交易方式,在草原上的生存、行走之道,他們也都門兒清。
——其次,他們的‘人脈’,必定不容小覷。
即便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走小道潛逃出關;
但能從漢地內陸帶著貨物,一路暢通無阻的抵達邊關,並在漢家嚴苛至極的邊境線潛逃出關,他們不可能完全不依靠官面上的人脈。
送一支商隊大搖大擺的出邊關,邊關將領是絕對不敢的。
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商隊偷偷出關,就能得到一大筆好處,大部分邊關將領也都是願意的。
——最後,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這樣的漢人商隊,無論是在草原上,還是在漢人地界,都是一批不能輕易得罪的亡命徒!
試想一下;
在匪盜、流寇,甚至於‘官匪’遍地的草原,能從漢匈交接一路平安抵達草原腹地的商隊,能是什麼善男信女?
即便是在治安狀況相對良好的漢地,這種奔波於天下各地的商隊,也難免會經過窮山惡水,並遭遇山賊、匪盜。
問題來了。
難道商隊這百十來號大漢,都是能應對匪盜、賊寇打劫的護衛嗎?
不;
不單如此。
在極個別情況下,他們,甚至可能直接化身匪寇!
比如在一座位於交通要道、必經之路的山路前,兩個商隊相約同行,相互照應;
結果等到了山的那頭,出來的卻並非兩個完整的商隊,而是一個殘缺的商隊,外加兩個商隊的貨物。
在草原上也一樣。
——就這百十來號人,看著不過是持刃民夫,在騎兵面前根本不夠看;
但他們行走草原的經驗,使得他們具備能對抗同等數量的騎兵,並不佔下風的團體戰力!
再加上這樣的商隊,一年到頭也不過五指之數,且一趟就能走個三五年;
尋常部族若是運氣差一些,十年八年都碰不上一回。
故而,對於這些商隊,即便‘殺人越貨’的衝動是那麼強烈,各部族也會為了可持續性發展,而勉強壓下邪念,老老實實和他們交易。
就拿這個名為‘哲別’的小部族來說,上一次有漢人商隊出現在這個部落,已經是足足七年前的事。
彼時,頭人還是個小年輕;
頭人清楚地記得,那一次,漢人商隊為部族帶來了很多的鹽、茶,以及布匹、陶瓷、青銅祭品。
那些鹽,在之後的數年時間裡,讓哲別部度過了許多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