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5章 圍三缺一 (2 / 4)

不查不要緊,這一查,可就查出來了個驚天巨雷。

——根據相府最終得出的匯總結論:單只是關中,財產總值達到百萬錢以上的商人家族,便到達了驚人的二百九十餘家!

其中,家產千萬以上的四十一家,家貲萬萬以上的鉅富,更是有足足七家!

在那道這封匯總報告時,據說就連當朝丞相劉舍,都驚得牙根直髮顫。

二百九十餘家‘百萬富翁’!

四十一家千萬富豪!

更有家財萬萬錢以上的鉅富,足有七家之多!

這是什麼概念?

說一個如今漢室普遍存在的說法,就不難理解了。

——自呂太后駕崩,太宗孝文皇帝駕崩後,漢家在商人階級身上投注的枷鎖,便已經出現了肉眼可見的鬆動。

到了先帝年間,關中開始湧現出相當一部分商人,家財達到了百萬錢以上。

這些人,在民間被稱之為:素封。

此言何意?

說是一個家財百萬錢的商人,甚至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憑藉高達百萬錢的資產,每年坐收二十萬錢的借款利息。

二成利,也確實算得上是這個時代,少有的低息,甚至是超低息了。

而同樣的二十萬錢,放在身份、地位都在金字塔頂部的徹侯勳貴身上,卻需要至少一千戶食邑的租稅,才能夠勉強湊出來。

大概計算公式為:徹侯封國每一戶食邑,即每一個農戶家庭/`70,平均擁田百畝。

但漢家的徹侯群體,除長安侯盧綰這一極端特例,能以帝都長安作為理論上的封國之外,再不曾有第二位,得到過位於關中的封土。

所以絕大多數徹侯的封國都在關東,食邑農戶都是關東農戶,所謂的‘每戶百畝’,也是關東普行的小畝。

換算成關中的畝,或者說是官方標準的畝,其實是平均每戶擁田五十畝。

五十畝地,平均畝產三石以內,年產值大概在一百五十石粟;

按照如今漢室三十取一的稅率,這一百五十石糧食,有五石是要繳納的農稅。

若該農戶的土地,不屬於徹侯封國的封土,那這五石糧就上繳當地官府,並最終匯入相府國庫,作為中央財政收入;

若屬於徹侯封國,則經當地官府‘代為收繳’,並最終移交到徹侯本人,作為當年的封國租稅。

每戶五石粟的租稅,按照過去這幾年的糧價,總價值最多不超過二百錢。

一千戶,便是二十萬錢了。

千戶食邑,對於漢家的徹侯群體而言算不上太低——畢竟有前丞相:故安侯申屠嘉這種食邑五百戶的墊底;

更算不上高——漢家萬戶侯一個手都數得過來,但三五千戶食邑的,也佔據了相當一部分。

所以,食邑千戶,可以說是徹侯群體真正意義上的門檻。

至於那些食邑五六百戶,乃至於象徵性食邑二三百戶的小趴菜,是普遍不被認同為‘徹侯’的。

而這,便是家財百萬錢的商人,在民間被稱之為‘素封’的由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