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之事,說是要和五弟:江都王劉非商議,但實際上,劉榮心裡非常清楚——這件事,與其說是‘商議’,倒不如說是命令。
若劉榮下定決心,將江都國,以及原吳國版圖在內的沿海地區設為製鹽區,再把原吳國境內的青銅冶煉區劃為鋼鐵生產區,那江都王劉非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真就是一個跪地叩首,恭聞審訊的下屬。
如果積極一點,幫劉榮把事情都處理好,或許還能從中分潤些湯湯水水。
至不濟,也能憑藉鹽、鐵產業所貢獻出的就業崗位,逐漸改善江都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國民收入,從而間接使江都國的財富、經濟趨好。
若不配合~
且不說江都王劉非,根本沒有不配合劉榮的理由;
就算有,劉榮也根本不會為此感到頭疼。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江都王,劉榮可有的是!
哪個弟弟聽話,就把哪個弟弟移封去江都,負責協調鹽鐵產業,對劉榮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打定了主意,劉榮接下來要做的第一步,自然是召集朝中,於此事相關的大臣們,藉著‘商議’的名義,把自己的政治意圖表露出來。
當然了;
既然是商議,那肯定也要深入探討一下具體的方案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礙、需要統籌的問題之類。
考慮到這些方面,劉榮將這場商討會的規模,控制在了十個人以內。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當朝丞相:桃侯劉舍。
一方面,鹽鐵之事牽連甚廣,作為外朝之首的丞相,是劉榮最先要明確思想、統一思想,達成統一戰線的。
另外一方面,則是劉舍這個丞相稍微有點特殊。
倒不是因為劉舍比起過往數十年,漢家的歷代丞相更‘沒有原則’,更願意無條件遵從漢天子的意志;
而是因為劉舍這個丞相,不同於過往任何一位先任內史治關中,後任亞相做替補,最後才擔任丞相職務的人。
——劉舍這個丞相,是從少府升上來的。
鹽鐵之事,往大了說是國朝大政,但往小了說,或者說是往現實角度去說,其實就是一門生意。
充其量,也就是一筆需要國家出手的大宗產品生意。
既然是生意,尤其還是以創造利潤,改善國家財政狀況、充實少府內帑腰包的生意,那自然免不得要少府去主要負責。
而現在的少府,是坊間享有盛譽的‘萬石君’:石奮。
石奮這個人,在漢室政壇最出名的,除了一門五個二千石,曾被先帝私下稱為‘萬石君’,便是這一門五個二千石高官,自石奮以下,無一不是循規蹈矩的庸人。
說他們是庸人,或許有些不公平。
畢竟自有漢以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便一直是漢家自上而下堅決貫徹的國策。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能一點點爬上高位,官居二千石者,就會不可避免的被環境所影響。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在大環境趨於激進時,爬上來的官員幾乎不可能是保守派;
反之,當大環境趨於保守、以穩為要時,激進派也不大可能躋身廟堂之高。
過去這五十多年時間裡,在漢室‘無為而治’的政治大環境下,湧現出了無數像石奮這樣,沒有半點主觀能動性可言,純靠執行上峰指示,把官做的越來越大的‘庸人’。
從最初,蕭規曹隨,規勸孝惠皇帝不要做任何改變,完全保留太祖皇帝、蕭相國所制定的政策,一切如故便是成功的漢相曹參;
到後來,對呂太后的種種不合理規劃予取予求,一會兒被擺成s形,一會兒被擺成m形的漢相陳平、太尉周勃。
再到太宗孝文皇帝年間,憑藉數十年如一日的恭順,一路從太祖高皇帝時的小吏,爬到二千石之高位的萬石君石奮家族。
以至於到了先帝年間,出了一個純靠道德高尚做官,並最終官至九卿的塞侯直不疑……
只能說,時勢造英雄。
什麼樣的時勢,就會造出什麼樣的‘英雄’。
國朝新立,篳路藍縷,便會湧現出一群才華卓絕的猛人,也就是後人口中的開國元勳;
天下承平,國泰民安,則會冒出一位位‘治世能臣’,即名臣、明相。
官僚腐敗,王朝闇弱,自也會萌生出一批野心勃勃之輩,想要從腐朽的王朝身上咬下一口肉,好壯大自身,並最終改天換日,繼續一個新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