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後世人——無論是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還是未來千百年,生活在華夏曆朝歷代的人們而言,鹽鐵二字的分量,都絕對不會輕。
鹽,作為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以及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獲取渠道,幾乎是和糧食、布匹同等重要性的生活必需品。
——沒有人能不吃飯,沒有人能不穿衣;
自然,也沒有人能不吃鹽。
草原上更誇張,不單人要吃鹽,甚至就連馬匹乃至牛羊牧畜,都需要一定量的鹽分攝入。
對於後世新時代而言,生活必需品,往往並不能當做是一門好的生意;
而是應該當作一項事關國民生計,乃至國家安全的政治工作。
但對於生產力低下,經濟、消費都沒有什麼上限的封建時代而言,生活必需品,卻是最值得投資的大生意。
——農民可能會拒絕你的任何商品,卻唯獨不會拒絕買你的糧食、買你的布匹,以及,買你的鹽。
佔據社會組成人員的絕大多數,卻又只擁有社會財富的小部分,‘生活必需品’這個市場,可謂是即龐大,又狹小。
之所以說它龐大,是因為如今漢室天下百姓民三千餘萬口,有九九成以上都是社會最底層的農民。
而生活必需品,之所以被稱之為‘必需品’,就是因為這些東西你只要有,就根本不愁賣、就肯定有人買。
至於說這個市場狹小,則是因為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以及市場總量,與這個市場所涵蓋的人數多少有些不成正比。
但正所謂:水滴石穿。
後世便有這麼一種說法:華夏國民十三億,只要每人給我一塊錢,那我就是身家十三億的大富豪了。
在這個時代,也是同樣的道理。
——只要能做全天下人的生意,哪怕從每個人身上,你都只能賺到一錢的利潤,這個總量加在一起,也高達三千萬之巨。
在後世,出於種種原因,糧食、鹽等關乎民生民計的生活物資,都被國家機器將利潤空間壓制到了極限。
所以絕大多數商人,都選擇去做那些利潤率更高,並不需要佔據多大市場就能牟取利潤的生意,卻根本看不上生活必需品這種只有佔據極為龐大的市場,才能吃力不討好,按人頭每人賺幾毛、幾分錢的生意。
但在封建時代,唯有生活必需品,才擁有足夠龐大的市場。
很直觀的案例,便是過去這些年,少府內帑官營糧食。
——每石糧食一錢的利潤空間,和白賺吆喝也沒什麼區別,卻也在五年的時間裡,為少府內帑日積月累,賺下了足足三十五萬萬錢的利潤。
僅僅只是倒騰、做個二道販子,少府就獲取瞭如此暴利;
那倘若這個生活必需品,本身就是少府生產的呢?
就拿糧食舉例:如果少府內帑能種出一種生長週期短、所需投入的各類成本低廉,售價卻相當不菲的新型‘糧食’,那又該是怎樣一副場面?
官營糧食,少府需要先花錢,從百姓手裡買下糧食,然後又是儲存、又是運輸,最後再在售價上多加一塊錢的利潤,把糧食再賣出去。
一錢的利潤;
每石一錢。
但劉榮為少府找到的‘新型糧食’——鹽,給少府內帑帶來的利潤率,卻只能用恐怖來形容。
去年,坐穩皇位之後,劉榮曾專門派人,前往臨海的江都國,實驗曬鹽法。
經過夏、秋二季,前後總共四個月的調研,這種新型製鹽方式的各類成本、投入,也早已經做成了報表,送到了劉榮面前。
——為了曬鹽,實驗小組先是僱傭了百十名青壯,花費了不超過十萬錢的僱工費,在海岸開闢了二百畝鹽田。
這二百畝鹽田,直接被開闢成了方形,寬二百步(360米),長二百四十步(432米),又被十字交叉線分成了六十個區域,每個區域長四十步(72米),寬二十步(36米)。
而後引海水入鹽田,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大概可以折成二萬錢。
至此,十二萬錢的人工投入砸下去,曬鹽便算是完成了大半。
剩下的就是等。
運氣好的話三五天,運氣不好就十天半個月——只等烈日暴曬下,鹽田內的海水都被蒸發,只留下一層雪花粗鹽。
考慮到曬鹽過程中,需要有人看管鹽田,以最高規格的十五天為準,大概又是三萬錢左右的投入。
等曬鹽結束,總花費來到十五萬,便可收穫既可以繼續加工,也可以直接出售,供窮苦人食用的粗鹽,足有數百石!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