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部,劉榮斷定歷史上,漢武大帝先小後大,最後再料理最終boss:匈奴的闖關順序,是形勢所迫,絕非價效比最高的選擇。
劉榮當然也想過,要不要先把南方的百越——尤其是趙佗,還有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西南方向的西南夷都先給解決掉;
而後,甚至再進一步,在和匈奴人開打之前,先和西域各國,乃至於烏孫人取得聯絡。
做完這一切,再糾集整個已知世界的全部力量,圍毆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以圖一戰定乾坤。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政治閱歷、戰略目光的一同增長,劉榮很快就發現:歷史上,漢武大帝之所以這麼做,並非這麼做是對的,而僅僅只是因為當時的漢武大帝,並沒有第二種選擇。
——在即位之初,漢武大帝一手建元新政,將自己和東宮竇太皇太后多年積攢的情誼,一舉敗壞了個乾乾淨淨,最終還是軟飯硬吃,由阿嬌皇后,以及丈母孃館陶主劉嫖出面,才看看保住了皇位。
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漢武大帝都處於東宮竇老太后的防備,以及嚴密監視之下。
於是,根本無力主政——甚至根本無力插手國家大事的漢武大帝,只能在上林苑吃喝玩樂,遊獵練兵,捏了好多年泥巴。
好不容易熬到老太后駕崩,朝堂內外卻依舊是暗流湧動,根本無法擰成一股繩,發動一場針對匈奴人的全面戰爭。
於是,為了一步步爭奪話語權,同時也是為了逐漸構建自己的勢力、班底,漢武大帝不得不從小怪開始刷起。
刷到最後,終於有能力,也有那個話語權,發動對匈奴人的全面戰爭了,匈奴人卻也成為了整個已知世界,唯一沒有被漢家搞定的最終大boss……
劉榮不止一次想過,也始終堅信:相比起歷史上,漢武大帝高開低走,而後再負重逆襲,劉榮的政治處境,不知好了多少倍。
所以,劉榮根本不需要像歷史上的漢武大帝那般,考慮‘皇祖母讓不讓朕打匈奴人’‘武統百越是不是動靜太大了’‘謀求朝鮮是不是風險太高了’之類。
劉榮只需要想:怎麼做,對漢家而言利益最大,價效比最高。
經過再三深思熟慮,劉榮最終得出結論:在自己這一朝,漢家的對外戰略,不該是先小後大,闖關刷怪式排序;
而是應該先大後小,拿匈奴人先開刀!
至於原因,舉個非常淺顯的例子,就能可見一斑。
——今年年初,漢家在北地,和匈奴人打了一場不算太大的戰役;
漢家也說不上有多大的勝利果實,又或是明顯的戰略優勢,僅僅只是守住了朝那塞,擊退了匈奴人的進攻。
結果戰爭結束不到一個月,東北的朝鮮半島,西南的百夷、南方的百越,無不爭相上書,請求入朝長安覲見!
至於關東宗親諸侯,那就更不用提了;
原本還嘀嘀咕咕,滿腹牢騷,寄希望於先孝景皇帝的死,能讓那摞厚厚的《削藩策》一起帶到地底下的關東宗親諸侯,更是一時間集體失聲。
僅僅只是‘守住了匈奴人正在攻打的城池’,就讓漢家在這些內外番薯,都上演了前倨後恭的名場面;
劉榮實在無法想象來年春天,河套易手、漢家主動出塞,奪去了匈奴人領土的訊息傳到這些地方,會給這些內外藩屬國的王爺們,帶來多大的震撼。
而這,也恰恰是劉榮決定先大後小,先解決匈奴人,再去料理那些小趴菜的核心緣由。
——匈奴人,就是這個時代,整個已知世界的實力標杆!
敢對匈奴人齜牙,你就肯定是個強國!
能抗住匈奴人的攻略,那你肯定是漢家!
若是能反攻草原,把匈奴人打的落花流水……
這就好比在後世,你把白頭鷹的毛給扒光了,讓他成了你的走地雞;
你看藍星上,還有誰敢對你齜牙?
一樣的道理——若劉榮決心先把匈奴人放在一邊,轉而去料理周邊這些小趴菜,那匈奴人上躥下跳、從中作梗不說,就連這些小趴菜自己,也會因為匈奴人的存在,而生出莫名的蜜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