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1章 黑土地 (1 / 4)

呼延且當的反應,略微出乎了劉榮的預料,卻也還在情理之中。

——河套戰役,匈奴固然是敗了個徹徹底底。

但真要說雙方發生了慘烈、焦灼的白刃戰,又或是某一方損失慘重,卻也還不至於。

從戰役開始,一直到戰爭結束,無論是河套主戰場,還是作為‘偽主戰場’的馬邑,都沒有對匈奴人造成太過重大的殺傷。

在馬邑,匈奴人遭受的,是攻城戰不可避免的正常傷亡。

至於河套,更是都沒打起一場像樣的戰鬥,河套便迅速被漢軍所掌控;

等軍臣率領單于庭主力折返回援,匈奴大軍更是被堵在了大河以北的高闕,有心南望,卻又無力渡河。

如此算下來,一場河套戰役,匈奴人主要的損失,還是河套地區這片塞外沃土,以及留守河套地區的部族。

至於匈奴人的根基:草原百蠻各部,卻並沒有遭受傷筋動骨級別的創傷。

換而言之,匈奴人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受到影響。

過去的匈奴人有多強大,如今的匈奴人,也依舊還是那麼強大。

非要說出現了什麼變化,也就是漢家的武器裝備在迭代,戰鬥力有了些許提高;

並且在得到河套之後,漢家很快就會擁有相當數量的騎兵部隊,從而不再被匈奴騎兵叢集在兵種層面剋制。

總計而言就是:眼下,漢室軍隊有了一個小的增強,未來幾年還會有一波大的增強;

而匈奴人的軍隊卻並沒有遭受削弱,依舊維持著過去的戰鬥力。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無論是華夏史還是外族史,能被稱為‘帝國’的政權或文明,從來就沒有哪個是好相與的。

而如今的匈奴帝國,雖然已經來到了歷史的拐點,即將開啟衰弱週期,但這也恰恰意味著如今的匈奴人,正處在整個文明、政權的巔峰。

一場河套戰役,固然能讓漢家上下君臣、軍民軍心大漲,讓草原人心惶惶;

但也絕對還沒到漢家自此無敵於天下,匈奴人就此一瀉千里,一觸即潰的程度。

眼下,匈奴人想要將戰略重心西移,這就使得未來幾年的匈奴人,需要一個安定的東南方。

為了這個戰略需求,匈奴人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讓步,以換取漢家‘我安生幾年,不去招惹你’的承諾。

但這並不意味著如今的匈奴人,真的淪落到過去,漢室寧願委曲求全、屈辱和親,也得求得和平的地步。

——未來這幾年,漢匈之間是否會爆發大戰,漢家固然是無所屌謂,打也行,不打也行。

但匈奴人對未來幾年,漢匈是否爆發大戰的態度,也絕非‘千萬不能打,無論如何都要求漢人別打’,而是僅限於:儘量和漢人商量商量,能不打就儘量別打;

可若是商量不出結果,實在非打不可,那也不是不能打。

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匈奴人做出‘割讓河西’這種匪夷所思的舉動,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只不過,正如劉榮先前所言:在某些時候,外交,和行商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一方漫天要價,一方坐地還錢,兩方溫文爾雅的問候一下彼此的祖宗十八代,然後達成一個雙方都不滿意,但都勉強能接受的結果——這才是國與國之間,尤其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商措,所普遍存在的常態。

就如此番,匈奴人拿已經被漢家佔據的河套,以及漢家永遠無法真正掌控的北海來作為籌碼,這和空手套白狼沒什麼區別;

而劉榮張口就是河西,閉口又加上個東海——即草原與朝鮮半島的連線處,顯然也是在獅子大開口。

雖然最終,雙反都不可能得償所願,但也並不意味著這件事,真就沒的談了。

至少在匈奴人有這個需求,劉榮也並不曾表露‘沒得談,非打不可’的意圖,雙方都對商籌持開放態度的前提下,這件事,其實還是有的談的……

“割土——尤其還是割河西之土,是萬萬不可能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