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外力干擾,那在東胡、月氏、匈奴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之後,草原上的主旋律,也會是相對弱小的月氏、匈奴聯合,來對抗霸主東胡。
之後數十年,此三者你方唱罷我登場——匈奴強,則東胡月氏聯合,月氏強,則東胡匈奴聯合;
主打的就是一個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但秦王朝的崩塌,讓中原的華夏文明無暇北顧,給了草原過往百十年不曾有過的安寧。
且王朝崩塌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又讓匈奴人一夜暴富,以一種近乎夢幻的方式,將草原遊牧文明硬抬到了青銅文明。
——在那之前,草原上無論是匈奴人、月氏人,還是霸主東胡,軍隊所列裝的武器軍械,都依舊是以石器、骨器,乃至於木器為主。
時至今日,已經將秦長城軍團所留下的那批青銅武器,用的壞的壞、爛的爛,卻根本不會修的匈奴人,也同樣不可避免的迎來了‘文明倒退’。
現如今,草原上能用青銅武器的,除了單于庭本部,便是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以及呼延、須卜、丘林、蘭氏這四大家族的本部武裝。
甚至即便是這些‘匈奴貴族’,也只能保證自己的軍隊中,有部分精銳列裝了制式青銅器,剩下的常規部隊,則只是零星列裝了非制式青銅器。
至於其他的部族——折蘭、白羊、樓煩三部,被單于庭賜予了部分制式青銅器,又靠自己擁有了一批非制式青銅器。
剩下那些尋常部族,但凡出現一柄出自秦、漢少府的制式青銅器,基本都是會被頭人、小王立刻拿走,當做傳家寶供起來的。
底層勇士,實在實在戰鬥力出色,或許會被賜予一件非制式青銅器;
沒有那麼出色,那就只能拿著木矛、石斧,乃至於骨、石為尖,木杆為身的長杆武器上戰場。
何謂非制式青銅器?
非秦、漢少府出場,不曾在華夏政權武器庫留下備案,出自某位鄉野匠人之手,並經由漢商走私到草原上的、質量層次不齊,且無法像制式武器那般,通用零部件的青銅武器,統稱為:非制式青銅器。
用後世人更能理解的話來說,秦、漢少府出產的制式武器,就像是二戰時期的中正式、38式。
而出自鄉野匠人,經過走私渠道流入草原的非制式武器,則像是磨損嚴重的漢陽造,更或直接就是小作坊仿製的雜牌步槍。
至於骨器、石器,乃至於木器,那就基本等於長矛、獵弓這樣的冷兵器了。
沒錯;
在秦長城軍團南下平叛,將足夠裝備十幾萬人的武器軍械,全留給塞外的匈奴人之前,遊牧民族列裝的武器,便是停留在如此落後的階段。
時至今日,匈奴人依舊沒能攻克,或者說是依舊沒能找到攻克青銅冶煉技術的門路。
那些從西域、中亞,乃至漢北邊境擄走的工匠,幫匈奴人熔鑄個神相、容器倒還行;
竭盡全力,也不是做不出一些簡單的非制式武器,武器青銅兵刃、鈍器,以及長杆武器尖部之類。
但更復雜的東西,比起一體化的青銅劍,乃至於結構複雜的弩機,匈奴人至今都無法掌握。
過去這些年,漢家之所在打不過匈奴人,一者,固然是步兵對騎兵的天然兵種剋制;
二者,便是秦長城軍團留下的那批制式武器,將華夏農耕文明,在北方遊牧之民面前的武器裝備優勢基本抹平。
——漢家有制式武器,匈奴人也有!
但匈奴人有的騎兵,漢家卻少之又少。
基本同樣的武器裝備,卻又天然的兵種剋制,漢家打不過匈奴人,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事了。
其實也不是打不過;
只是局勢不利的時候逃不掉,局勢有利的時候又追不上。
打不打,在哪打的主動權,根本不掌握在漢軍將士手中——匈奴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打就打,想撤就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