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55章 帝王心術 (2 / 3)

也不會有人因為你偷了,就覺得你罪加一等,該被槍斃兩次。

在這種情況下,太宗皇帝選擇:不偷。

依舊尊呂雉為高後,將呂雉這個呂氏外戚核心人物,完完整整的從諸呂之亂中摘了出來,給出了‘諸呂之亂,和誰都可能有關係,唯獨呂太后無辜’的政治定性。

要知道這個政治定性,是太宗皇帝在剛抵達長安、坐上皇位,連自己的禁軍親衛都無法掌控、吃喝拉撒都在被陳平等老臣監視的情況下,彷如逆天改命般達成的。

太宗皇帝為什麼這麼做,眾說紛紜,也都各有各的道理。

但在這些理由當中,那個頗具想象力的‘壓制生母薄皇后’的推斷,也同樣相當具有說服力。

至少從皇權的角度上來說,這麼做,符合太宗皇帝的利益。

這還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薄昭。

眾所周知,漢太后真正的底氣,來自於一位能力出眾,且手握大權——尤其是手握兵權的同族外戚子侄。

而對於這樣的外戚代表性人物,漢家歷代天子都可謂嚴防死守。

太祖高皇帝,親手操辦了周呂侯呂澤的喪禮。

以至於這位明顯不該如此平庸的外戚將領、開國元勳,在史書上的記載篇幅,居然還比不過搶走項羽一條腿的楊喜!

而太宗皇帝處理的,便是薄昭。

一個和呂澤之於呂氏一樣,對薄氏外戚而言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獨苗、唯一指望的關鍵性人物。

而且手段,可謂是極度刻薄。

——滿朝公卿百官、功侯貴戚齊齊登門,在軹侯府外哭活喪!

要知道這可是漢室!

隨便被人無緣無故侮辱一句,就動輒以死明志的漢室!

如此剛烈的社會風氣之下,哭活喪,和宣判死刑根本就沒有區別!

祭出如此殺招,卻還是被薄昭厚著臉皮糊弄了過去,太宗皇帝依然沒有善罷甘休,而是擼起袖子親自登場。

只能說,天子親設靈堂‘請君赴死’的待遇,遍觀青史,也只有漢軹侯薄昭這一位了。

透過‘尊呂后為高後’,來維持生母薄太后‘高帝妾’的低賤身份,最大程度減弱薄太后的法理根基;

之後又是親自下場逼死薄昭,將薄氏外戚唯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物理清楚,讓薄氏一族再也沒有了‘做點什麼’的能力。

最後的最後,太宗皇帝甚至都沒忘記做好善後工作。

——敕封薄氏太子妃,以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來堵死薄氏外戚一族狗急跳牆的後路。

至此,政治二字,已成藝術……

太宗皇帝先後三步,完美解決的薄太后,以及薄氏外戚一族;

過程固然是令人拍案叫絕,甚至恨不能拿起小本本瘋狂記筆記。

但換個角度來說:那,可是太宗孝文皇帝啊?

後世公認的‘三代以後,唯漢文可稱明主’的漢文帝!

如此優秀的封建帝王,尚且要如此大費周折,籌謀佈局,才能漂漂亮亮把太后極其附屬的外戚家族處理掉;

那其他的皇帝呢?

那些水平沒有太宗皇帝高——也就是說,兩漢前後四百餘年,除太祖劉邦以外的所有皇帝,又該如何處理太后、外戚?

太祖劉邦的選擇,是手段粗暴的弄死呂澤;

孝惠皇帝功敗垂成,鬱鬱而終。

太宗皇帝費盡心機,算是徹底壓下了薄氏外戚;

但到了先孝景皇帝之時,又一家外戚強勢崛起——竇氏一族徹底成為了漢家政壇上,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對於竇氏外戚一族的處理,先孝景皇帝,無疑是失敗的。

無論是在只活了六年的這個世界,還是在位長達十六年的原時間線,孝景皇帝劉啟,都沒能撼動竇氏一族,在朝堂上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