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四平八穩,軍臣的姿態擺的很低,卻也非常符合戰敗方的領導者,於戰敗後想要求和時,所應有的姿態。
欒布也淺嘗遏止的表示:軍臣這般低的姿態,是自有漢以來,匈奴單于在面對漢家——準確的說,是匈奴單于在面對任何人、任何勢力時,都不曾有過的‘謙卑’。
如此說來,一切似乎都極為正常。
但只需要從未央宮石渠閣中,隨便翻出一份往年的匈奴國書,又或是轉呈匈奴單于意圖的將帥疏奏,二者一對比,就能很快發現異常。
——匈奴人最硬的,從來都不是手裡握著的刀,而是長在臉上的嘴!
雖然自太祖劉邦鼎立漢祚至今,匈奴人幾乎沒怎麼在漢家身上吃過大虧,但也依舊無法令人忽視匈奴人,那好似與生俱來的嘴硬。
太祖高皇帝五年,漢匈平城一戰,匈奴冒頓單于突襲在先,策反韓王信在後,算是佔得先機;
但在太祖高皇帝御駕親征,並奔赴代、趙之後,冒頓先前的戰果,幾乎是原封不動得全吐了出來。
至此,漢匈雙方打成了平局。
之後的戰役下半場,冒頓誘敵深入,將太祖劉邦圍困於白登山,算是又得一酬;
但漢軍主力緊隨其後的反包圍,又迫使冒頓主動放開包圍圈不說,還忙不迭逃出了漢軍主力的反包圍圈。
至此,雙方再次打成平局。
隨後的戰役收尾階段,漢軍上下雖然盡為‘陛下陷困白登,險些落難’的屈辱氛圍所充斥,但該做的事,漢軍將士也還是半點沒含糊。
——復代北,收雲中,更是將匈奴人插入漢家北郡的勢力、眼線剷除大半!
到這裡,漢家其實已經算是小勝。
只是彼時,太祖劉邦一來,因自己輕敵冒進,以至於身陷白登而感到尷尬、屈辱;
二來,是一場平城戰役打下來,劉邦也大概明白:和來去如風的匈奴人打,除非絕對的實力碾壓,否則,沒個十幾二十年,根本就分不出來勝負。
考慮到彼時,關東異姓諸侯還各懷鬼胎,漢室內部暗流湧動,漢家本身又是建立在廢墟之上,百廢待興。
說白了,就是即便打得過,也完全耗不起。
考慮到這種種因素,劉邦最終決定退讓一步:與匈奴人握手言和!
在握手言和——即‘結盟’的同時,明確以長城為漢匈雙方分界線,並行和親穩住匈奴,好為漢家處理內部問題,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和戰略空間。
以上,就是漢匈平城戰役最精簡、最通俗的總結概要和覆盤。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平城戰役,漢家沒輸;
非但沒輸,還多少佔了點便宜!
若非自己內部有問題——有異姓諸侯需要處理,且漢家急著進入穩定發展期,平城戰役甚至很可能繼續打下去,而且絕非匈奴人想握手言和,就能就此打住的!
就這麼一場戰爭,漢家無論是在社會輿論,還是在史料記載上,都從不曾有隻言片語提及‘沒輸’‘佔了點小便宜’之類的字眼。
非但沒有實事求是的給出‘小勝’的結論,反而營造出了舉國上下屈辱、悲憤,後世子孫、君臣張口閉口‘白登之恥’的悲觀氛圍。
究其原因,不外乎對華夏文明而言,這樣一場平城戰役,根本沒人有臉說漢家打贏了。
自太祖劉邦身陷重圍,被狄酋掌握生死的那一刻起,漢匈平城一戰,就已經是漢家鐵輸,區別只在於輸多還是輸少的問題了。
——若是白登之圍後,平城戰役直接結束,那漢家就是滿盤皆輸,面子裡子都丟了個乾乾淨淨!
按照戰役後來的實際發展,漢家也僅僅只是找回了些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