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陵邑制度的基礎,是一處自皇帝即位就開始修建,一直修到皇帝駕崩——皇帝在位多少年,就不間斷修多少年的皇陵。
這其中的人力、時間,以及物質成本,顯然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除此之外,還有一座需要在皇帝繼位後短時間內建成,並立刻容納數以萬計的‘有錢人’的城池。
要知道如今的長安城,總人口才不過三十萬!
而這座能容納三十萬人的漢都長安,百分百是這個時代,整個地球上最大、最宏偉,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這樣一座長安城,花了漢家第一任少府:梧侯陽城延足足十三年的時間。
但陵邑制度當中,需要容納自關東強制遷移過來的地方豪強的陵邑,卻根本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建造。
——太祖高皇帝劉邦,於漢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
漢九年,即公元前198年,中大夫婁敬“強幹弱枝”的提議得到劉邦允准,第一批關東地方豪強、故六國貴族十萬人,被強制遷入關中。
但在這個時期,漢家其實是沒有餘力,為這十萬人專門建造一座陵邑、城市的。
畢竟這個時期的漢室,連平定異姓諸侯之亂的軍費都沒有,不得不透過‘印鈔’的方式,即無限量發行三銖莢錢的方式,犧牲社會經濟秩序來換取平亂經費。
於是,這首批關東移民,被集中安排在了劉邦的皇陵:長安附近,如尋常村落般安置在了一片區域。
到了孝惠皇帝年間,從接連不斷的戰火中抽出精力的漢家,才得以重啟都城長安的建造工作。
到了呂太后年間——甚至是呂太后晚年,即公元前182年,長安朝堂才正式下令:城長陵。
沒人知道當時的漢少府,花了多長時間建造長陵邑。
但在‘城長陵’的政令頒佈之後,僅僅過了兩年,呂太后便駕崩長樂宮;
緊接著便是諸呂之亂,以及諸侯大臣共誅諸呂。
等代王劉恆入繼大統時,長曾經散落長陵附近的關東移民,已經被長陵邑的四面牆圍在了中間。
也就是說,長陵邑充其量,也只花費了漢少府兩年的時間。
太宗皇帝入繼大統之後,幾乎是第一時間,即太宗皇帝元年便開始修建霸陵:霸陵。
至於霸陵邑,則是一直到陳平亡故,周勃下野,太宗皇帝徹底掌握大權的太宗皇帝六年,即公元前174年才得以動工。 三年後,霸陵邑成。
先孝景皇帝劉啟的陽陵邑,也是差不多的時間。
——從孝景元年開始,陽陵、陽陵邑同時開工,到孝景三年,陽陵邑剛好趕上吳楚之亂平定;
長安朝堂挾鎮壓叛亂之威,順勢從關東遷了一批早就該被遷入關中的地方豪強,以入陽陵邑。
只是政令雖然頒佈了,但由於叛亂平定之後,關東重歸安穩費了些時間,《削藩策》的後續推動也佔據了長安朝堂大部分精力,使得這一批次陵邑移民耽擱了兩年。
這麼一耽擱,便耽擱到了孝景皇帝駕崩,當今劉榮即立……
事實上,早在即位之初,劉榮就該第一時間頒佈詔諭:啟動當年,被朝堂耽擱的陽陵邑移民計劃,並同時開啟劉榮的皇陵、陵邑的建造工程。
只是自即位以來,劉榮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與匈奴人之間的戰爭當中。
現如今,總算是打了一場實打實的勝仗,佔據了一定程度的戰略主動權,劉榮有了精力,自然是要開始著手處理此事。
儘快向陽陵邑移民,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陽陵邑又早已建成,一應事務也早就定好,劉榮無心改變,也沒什麼操作空間。
但對自己的茂陵邑,劉榮卻是覺得大有可為。
還是那句話;
漢家的皇帝,非但不忌諱談論死亡,甚至有心思利用自己的死,來為宗廟、社稷謀利。
土生土長的漢皇如此,劉榮這個後世來客,覺悟更不可能比自己在這個時代的父祖更低了。
於是,一個多少有些沒下限,卻又能對漢家帶來實打實的益處,更能為後世之君做榜樣的陵邑規劃,出現在了劉榮的腦海之中。
只是這個計劃,即便放在炸裂的漢天子當中,也多少有些炸裂了。
所以,劉榮需要提前和漢家的另一位‘皇帝’:竇老太后通個氣,知會一聲。
免得日後劉榮具體操作起來,把老太太給嚇到,再鬧出點不應有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