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22章 試探 (1 / 4)

“避!”

“速退!”

三日之後,高闕以南,大河南岸。

隨著河對岸,再度飛來遮天蔽日的齊射,正忙著搭設浮橋的遂營將士們,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爭相後退。

說是後退,其實,也就是離岸邊稍遠些,來到距離河岸約莫五十步的位置,好整以暇的看向河對岸,正駐馬挽弓的匈奴騎兵。

——匈奴人以騎射立足於草原,但真要說起來,匈奴人大規模列裝的手工長弓,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其實都比不上如今漢軍將士列裝,由少府軍工部門統一製作而出的強弓、硬弩。

甚至在草原上,真要比射術,匈奴本部甚至都排不進前三!

無論是以長弓作為部族圖騰,以射術專精聞名於草原的樓煩部,還是以一手‘回馬射’立足草原的白羊部,都比匈奴人更精於‘射’。

至於匈奴本部的看家本領,則是下馬混戰,即肉搏白刃戰。

相較於本就並非‘遊牧之民最善射者’的匈奴人,漢家的弓弩部隊,其實並不會落下風。

二者相比較,漢軍弓弩部隊有更為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足夠的訓練強度;

而匈奴遊騎部隊,則能憑藉胯下馬匹的機動性,具備短時間內、高頻率移動射擊點的機動優勢。

可若是拋開弓騎兵的機動性,單論射程,匈奴弓騎自是遠遠比不上裝備有制式強弓硬弩的漢軍弓弩部隊。

此刻,便是漢匈雙方在遠端火力部隊方面,最直觀的對比寫照。

——大河對岸,發覺漢軍正在搭設浮橋的匈奴人,終於捨得從高闕出來了。

出來之後,匈奴人急的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對著河對岸是一輪接著一輪的齊射;

然並卵。

匈奴人所用的弓,多為持弓者本人,以形態適宜的木材,輔以牛羊筋、皮所制。

稍微闊氣點的,也不過是草原上聊勝於無的木匠,摸索著搞出來的手工弓。

頂天了去,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秦長城軍團收縮兵力,所遺留在河套、幕南地區,併為匈奴人‘繼承’的秦制弓弩。

這些秦制弓弩,弩機基本都已經因為各部分零件的損壞,而在不具備零件打造、武器裝備修理維護能力的草原宣佈報廢。

便是秦弓——一柄弓高強度使用幾十年,就算是再怎麼質地精良,也總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

就拿高闕來說:當年,匈奴人在高闕,得到了秦長城軍團留下的上萬柄弩機、數萬張長弓,以及數之不盡的弓羽箭矢。

至於戈矛、刀劍之類的精良青銅器,更是不知有多少。

而今,匈奴人號稱‘控弦四十萬’,卻湊不出哪怕一百把秦弩。

便是湊出來的幾十把,也都是零件換了又換,幾把破損的秦弩拆解,湊出來的一把組裝弩。

弓倒是稍多些——有那麼兩三千張,就是弓弦基本也都崩斷更換過,弓身也大都變了形。

至於那些以匈奴人本身擁有的工藝,所製造出來的匈奴長弓,射程普遍在八十步到九十步左右。

能達到一百步的弓,在草原就已經算得上是‘無比精良’了。

反觀漢軍將士所列裝的少府產製式弓,卻是以百步的有效射程、百步外入木三指的威力,來作為合格標準的。

未達到這個標準的殘次品,大都會被髮放給地方郡縣,來作為青壯冬訓時所用的‘準軍械’。

就這,地方郡縣還都不大樂意,怕青壯們練不出來足夠好的射術,寧願自掏腰包買正兒八經的‘合格弓’,將少府分發的殘次品扔在庫房裡吃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