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307章 武夫當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07章 武夫當國! (1 / 3)

“三等功…”

“二等功……”

“一等功………”

“還有特等功?”

天子榮新元元年年,秋八月。

北地郡西邊陲,某處不知名的叢林之中。

看著手中,那本以粗紙為載體,且裝訂精美的簿子,江都王劉非是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儼然一副愛不釋手的模樣。

簿子並非他物——正式劉榮於加冠親政之後,所頒下的第一道國事詔令:軍隊功勳核算改制方案。

該方案的官方正式名稱為《武勳核算新則》。

而近幾日,已經順利抵達北地,又沒有其他要事的江都王劉非,便投入到了這一新律的研讀、探究之中。

——和廷尉及天下各地方均線所用的刑事、民事法律:《漢律》一樣,施行於軍隊中的法律條令,即軍法,也同樣是漢室法律框架內的組成部分。

作為一個宗親諸侯——作為漢家的實權諸侯,而非後世那些當豬養的所為‘王爺’,劉非本就需要對漢家所有的新、舊律法保持基本的瞭解。

往好了說,是保持對漢家政壇的基本瞭解,以更好地治理自己的封國。

說難聽點,就算日後腦子抽抽了,想要做一些離經叛道的事,也總得稍微規避一下法律風險,免得被長安中央抓住太大的把柄。

具體到劉非,情況就又有不同了。

此戰,漢家以馬邑為餌,意圖聲東擊西,謀奪河套;

劉非則是已經被劉榮,私下定為漢家在河套地區,分封的第一位宗親諸侯。

眾所周知:對漢家而言,無論削藩是多麼有必要的事,燕、代、趙三個戍邊王,都總是被排除在削藩條例之外。

至少,也是先削其他的內陸諸侯國,最後的最後,才輪到這三個北牆戍邊王。

至於南方,那就更誇張了。

——太祖高皇帝劉邦,帶著滿朝公卿大臣、功侯貴戚,在長樂宮斬白馬而誓盟:非劉氏,不得王!

卻絲毫不影響在漢室版圖極南,吳氏長沙國在太祖皇帝白馬誓盟後,依舊延存了足足四十多年。

若非自己不給力,不小心斷了後、絕了嗣,漢家短時間內,依舊不會有取締吳氏長沙國,以封宗親長沙王的打算。

結合此間種種——無論是北方的燕、代、趙三個戍邊王,還是南方的長沙國,都表明漢家對於宗親諸侯、對於分封制最直觀的態度。

對於那些於國無用,僅僅只發揮著極其有限的地方治理作用,同時卻又總是為長安朝堂中央製造麻煩,甚至產生威脅的宗親諸侯國,長安中央恨不能一夜盡廢為郡縣!

即便考慮到各方面的顧慮,長安中央也還是在太祖皇帝開漢國祚後,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裡,便就‘削藩’一事達成一致。

——必須削!

不能太猛烈,那就溫水煮青蛙!

不能惹眾怒,那就搞逐個擊破!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無論是居心叵測的異姓諸侯,還是心懷鬼胎的宗親藩王,都必須削奪其權利。

動作再慢、見效再慢,長安朝堂削藩的腳步,也絕對不能有片刻停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長安中央對南北戍邊王,則採取相對慎重的態度來對待。

如先帝年間,吳楚七國之亂爆發,長安朝堂首先考慮到的,便是燕、代、趙三個戍邊王的可靠程度,以及北方防線是否安穩,匈奴人是否有機會橫插一腳,使得長安朝堂中央兩面受敵。

最終,確定匈奴人‘自顧不暇’,有自己的問題要處理(單于庭血洗右賢王及其黨羽),且燕、代、趙三個戍邊王,有至少兩個屬於絕對可以信任,長安朝堂——先孝景皇帝才總算是安下心,從而毅然決然推出了晁錯的《削藩策》,以徹底逼反吳王劉濞。

簡單來說:對於燕、代、趙三個戍邊王,長安朝堂的態度非常謹慎。

對於佔據這三個王位的個人,及燕王、代王、趙王三人,長安朝堂是一邊仰仗其鞏固邊防,一邊忌憚其尾大不掉,更甚是養寇自重。

但對於這三個位於北境的‘戍邊國’,長安朝堂又是能幫則幫,各類索取能免則免、賞賜能加則加。

總體而言,對於戍邊王,長安中央一邊防備著藩王個人威脅漢家宗廟、社稷,同時又對諸侯國所能起到的戰略意義,抱以極大的期待。

燕、代、趙尚且如此——身為戍邊王,僅僅只是肩負邊防任務,肩負戰略防守使命的戍邊王尚且如此;

日後得封河套,即肩負著不比燕、代、趙更小的戰略防守任務,同時又極大可能肩負著戰略進攻任務的蒙王劉非,自然更是不用多說。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