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54章 死灰復燃 (1 / 4)

劉榮的強硬態度,讓整場朝議都陷入了僵局。

——劉榮很硬氣。

用後世人更喜聞樂見的言辭來描述,便是沒跌份,好樣的!

然並卵。

劉榮強硬也好,軟弱也罷——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如今漢家,依舊沒有完成,甚至是都沒有正式開始騎兵部隊建設。

一天沒有成建制的騎兵叢集,漢家在面對匈奴人時,便一天存在著騎兵隊步兵的天然剋制。

有漢至今五十餘載,漢家為什麼始終處於戰略劣勢地位,始終無法改變戰略防守姿態,轉而改變為戰略進攻?

答案,不外乎兵種剋制四個大字。

匈奴騎兵,就算沒有高橋馬鞍,也沒有雙邊馬鐙,也能憑藉自幼在馬背上磨練出來的精巧騎術,確保自己在馬背上的戰鬥力和機動力。

而草原和山川丘壑林立,地勢此起彼伏的中原不同:除了祁連山、狼居胥山等寥寥幾處,便基本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如果是城池攻守戰,又或是依託地勢的攻堅戰,那漢家——乃至華夏文明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拍著胸脯說:沒人比我更懂攻城/守城、攻堅/守堅;

但在平原上擺開架勢,大刀闊斧打一場野戰,甚至是追逐戰、拉鋸戰?

恐怕華夏曆史上的絕大多數封建王朝,也都會坦然說上一句:如果沒有騎兵,那我打不了這樣的仗。

——在平原,騎兵對步兵的兵種剋制,幾乎能達到冷兵器時代的極限。

你衝,他散;

你追,他退;

你停,他擾;

你退,他咬;

你累,他圍。

就好比禿鷲——明明沒多少戰鬥力,但只要他在野外盯上你了,剛好你有斷水斷糧,體力不支,那你就別想著留全屍。

這,才是如今漢室,在漢匈雙方戰略當中,始終處於戰略防守姿態的原因所在。

——打不出去啊!

有城牆還好,起碼還能守一守,撐一撐,反正匈奴人的騎兵也沒法衝上城牆;

策馬疾馳到城牆下,終歸還是要下馬爬梯子、終歸還是要‘變’成步兵。

但若是漢家主動派步兵出了邊塞,到了草原?

嘿!

且不說那一望無際,且幾乎沒有參照物的草原,能讓漢家出多少個迷路將軍;

單就是匈奴人如跗骨之蛆般的尾隨、侵擾,就足以讓每一支北出邊塞的漢家步兵叢集崩潰。

人家四條腿,想追伱也追不上;

想跑你還跑不掉。

也就是躲進城內,憑著城池守一守,逼匈奴人下馬登城,才能勉強維持生活這個樣子……

故而,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爭,打不打,在哪打,什麼時候打,打多久,基本全都是匈奴人說了算。

——匈奴人來入侵邊牆了,那就得打;

——匈奴人入侵了哪裡,就得在哪裡打;

——匈奴人什麼時候來,就得什麼時候打;

——匈奴人不想打了就走,漢家想留也留不住。

後世人常說:真正讓人感到驚悚的,是看不見的鬼怪。

又或者應該說:只有千日當賊,沒有千日防賊。

打一場半年時常的中規模戰役,漢家能砸進去三到五年的稅賦收入;

但一次和親,卻只需要漢家付出個把月的稅賦收入,又能大機率確保邊牆三兩年太平。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