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看著面前的洪承疇,尼堪,孔有德等人,轉身緩緩道:“趁此時機,派出民夫儘快收集製造攻城器械和搭建營寨所需的木料,必須要在一個月內完成攻城器械的製造。”
“可若是如此,城內明軍必然會士氣大振……如此一來,奴才擔心到時局勢難以控制……”洪承疇聽罷,卻是忽然開口勸道。
“洪督師所言,本王也考慮過了,但若是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便是明軍士氣低迷,可仍舊有上萬兵在城牆之上,若是強攻,死傷恐怕難以估計。”
多鐸微微嘆了口氣道:“南直隸的戰事,還得湖廣那邊加把勁,逼著明國的那個周世顯北上決戰。”
此言一出,洪承疇微微一怔,也不說話了。
“吳三桂,高弟,還有阿爾津如今正在湖廣牽制明軍,更要提防左良玉率明軍進攻襄陽,突入我軍腹地。”尼堪忽然出言道。
“英親王如今應該已經領兵進入了湖廣,只等左良玉率兵來攻,便可將其殲滅在襄陽城下,到那時,我軍士氣必然大振,那個明國駙馬,也必然陷入被動。”
“不過,便是不攻城,要圍點打援,也必須將城內的明軍精銳大部消滅,擊垮其餘部之戰鬥意志方可。否則,到時候極有可能成了徐州城內的明軍和周世顯兩面夾擊。”
洪承疇忽然扭過頭來,看著眼前的滿漢諸將,又繼續說道:“徐州城內的明軍主力,還是得想辦法解決掉,否則便難以全力攻擊周世顯的援兵。”
這倒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不過多鐸對此倒是另有想法:“督師,不必殲滅,把他們圍起來,明軍就不可能再出城和咱們野戰了,如此效果也是一樣的。”.
很快,這場橫跨數省,明清兩軍加起來足足有數十萬人馬參與的大戰便已經爆發了一個多月了。
但因為種種原因,除了徐州城爆發了還算像樣的交鋒之後,其他地方的明清兩軍,均是難以影響戰局的小股部隊試探性進攻。
吳三桂自從順軍圍城之後,便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擊城外的明軍,但一直都是淺嘗輒止,並沒有要動真格的意思。
不過,吳三桂發動這樣高頻率的襲擊騷擾,派出了那麼多兵馬,耗費了那麼多軍需武器,可不止是為了應付清廷,更是為了拖住李過和高一功大軍,使其不敢移兵他處。這就是吳三桂的狡猾之處了。
如此一來,他既不必損耗太多兵馬,又能完成清廷交給他的守城牽制任務,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了,吳三桂這樣做自然不是為了效忠清廷,而是為了接著出兵的機會,整合荊州城內的陝甘綠營兵,形成以自己為核心的地方力量。
多爾袞所謂“制衡”,在吳三桂這裡終究沒能成功,反而被他利用來團結地方軍頭,擴大自己的勢力了。
而長沙的堵胤錫這邊,他原本還想要抽調精銳兵馬從岳陽出發,前往湖北荊州府助戰的,現在被吳三桂如此一攪和,也只能暫時作罷,繼續固守防線了。
畢竟,打仗不是堵胤錫的長處,他搞後勤,安排糧草軍需還是綽綽有餘的。而且,南京如此信任他,整個湖廣的軍政大事都由他全權監督協調,還讓兩廣供給了大軍的相當一部分軍需物資,他自然得確保長江以南的安全。
所以,除非是南京的命令來了,調他去助戰,不然他都不會主動出擊。
大戰之前,周世顯便制定了周全的作戰計劃,考慮到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情況,隨著戰局的發展,許多一開始的部署必然是要調整改變的。
如此一來,等到變局真正到來的時候,無論是於己方有利還是有弊,朝中軍中也不至於手足失措,甚至是發生一些和原本歷史上一樣,不可思議的低端錯誤。
當然,現在的局勢還是在周世顯等人的計劃之內的,吳三桂雖然騷操作不斷,但只要他不能發兵突破李過,高一功的包圍,荊州,甚至是湖廣的局勢便不會超出周世顯的計劃。
不過,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長江南岸武昌府的左良玉大軍,一直沒有發起像樣的進攻。
這就讓駐守襄陽的高第十分不解了,他想不明白左良玉到底要做什麼,心中甚至已經產生了重新部署襄陽府兵馬的打算。
而隨著阿濟格領兵分批潛入襄陽,李過,高一功,堵胤錫,左良玉都毫無察覺,湖廣的戰局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