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能方丈,你看能不能想辦法策反她們?”李如松看向休能,問道。
“大人,說實在的,且不說我能不能進得去王京城,即便是進去了,由於我以往很少和官府打交道,對這些人根本不熟悉,能否策反她們,真的沒有什麼把握。
“再說,以我對他們這類人的瞭解,即便我們策反成功,他們能不能有能力內應我們拿下城池,值得懷疑。”休能面露難色,弱聲說道。
“看來咱們一時也難以想出什麼良策,要不先原地駐紮,等待時機。”李如松說道。
“可這樣耗下去,也不是個辦法。”石朗說道。
“是啊,短時間內,我們這五萬大軍糧草供應沒有問題。可要耗得時間長了,以朝鮮小朝廷的能力,恐怕很難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籌到糧草。一旦斷了糧草供應,恐怕我們就只能不戰而退了。”李如松聽完石朗的話,有些擔憂地說道。
“哎,李大人,既然我軍作戰需要糧草供應作保證,那王京城內的十幾萬大軍難道不需要吃飯?
“他們要想長期死守王京,同樣需要充足的糧食供應。石朗,還記得我們那次進王京城時,火燒過倭軍的運糧船嗎?”駱石印似乎悟出了什麼,問石朗。
“大人,屬下記得。那批糧食是城內倭軍從南洋一帶的海盜手中花重金購買的,他們本來是想將那批糧食運往龍山糧倉,以備城內倭軍食用的,沒想到被我們把運糧的船隻全都炸沉在漢江中了。”石朗答道。
“駱大人,沒想到你們還唱過這麼一出好戲,快講講聽聽!”駱尚志好奇地催促道。
駱石印便把當初炸沉倭軍運糧船的經過大體說了一遍。
“石大人,你剛才提到了什麼……龍山糧倉,能詳細說一說嗎?”聽完駱石印對炸糧船過程的敘述,李如松如有所思,他轉向石朗問道。
“這龍山糧倉位於王京城以北的龍山內,它原是朝鮮李氏歷代王朝的賦稅倉庫,其儲存的糧食主要用來供應王京城內官員及百姓食用。
“這龍山倉擁有近二十座巨大的儲糧倉,最多可儲糧近五十萬石,足可供城內人員食用一年。
“倭國人攻下王京城後,便把龍山糧倉當做軍糧的儲存地。倭軍把搶來的和從國內運來的,以及從海盜手中買來的糧食,全都儲存在龍山糧倉,以供自己食用。”石朗說道。
“龍山糧倉離王京城有多遠?”李如松繼續問道。
“不遠,大約兩三公里。”石朗答道。
“那倭國人為什麼不把糧食藏在王京城內?那樣豈不是更安全嗎?”李如松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詢問在座的所有人。
“也許這王京城作為朝鮮的國都,人口密集,難以找到像龍山倉這樣的巨大儲糧地。
“再說,這王京地處漢江流域,城內地勢低窪,潮溼的環境不宜儲糧。而龍山地勢較高,顯然更適合作為儲糧處所。”石朗說道。
“既然倭國人龜縮在王京城內,一副死守不出的態勢,想必他們在糧草儲備方面,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如果我沒判斷錯的話,倭軍肯定在龍山糧倉內儲存了足夠多的糧草。”李如松蠻有把握地說道。
“應該是。”駱石印對李如松的分析表示贊同。
“真要是這樣的話,我們不妨在龍山糧倉上做做文章。尚志,你可知道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李如松對自己的得力干將駱尚志問道。
“末將知道。”駱尚志答道。
“那人數處於弱勢的曹操軍隊為何能夠戰勝實力強大的袁紹軍隊?”李如松繼續問駱尚志。
“曹操派出他的手下燒了袁紹軍隊的糧倉。”駱尚志答道。
“那我們為何不學一學以少勝多的曹操呢?”李如松對在座的所有人說道。
“看來李大人已經胸有成竹了。”駱石印對李如松說道。
“駱大人,李某想先聽聽你的高見。”李如松按耐住內心興奮,對駱石印說道。
“火燒龍山糧倉,絕對是一著妙棋。駱某贊同李大人的決策。”駱石印同樣為得到這一天賜良機而興奮不已,他乾脆站起身來,大聲說道。
“那我們就火燒龍山糧倉!”李如松激動地站起身,緊緊握住駱石印向自己伸出的大手。
“哈哈哈……”
李如松和駱石印兩人禁不住朗聲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