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司馬相如的文章傳播離不開卓王孫的家財萬貫,李白也是混跡於長安多次出入皇宮的風流名士,岑參則在邊塞有著不少與士兵同甘共苦的經歷。
而陶淵明既然是歸隱之人,那麼他的這些田園詩如何流傳出來?
畢竟,這個時候雖然距蔡侯紙的出現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但是,紙的製造本身就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所以寫字作畫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畢竟這材料都不那麼容易搞。
王羲之能夠成為書法家勤奮和天賦固然至關重要,不過富裕的家庭則是基本條件。
畢竟,王導作為東晉的奠基人為東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所以整個東晉朝廷都是屬於“王馬共天下”的格局,自然王氏宗族也都非富即貴。
當然,陶氏宗族也不遑多讓。畢竟,祖上陶侃也是東晉王朝開國時期最重要的將領中的一員。
所以,作為富家子弟,年少時候就能讀書識字鑽研經典也就非常正常。
但是,父親病逝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境逐漸走向了困頓,按照“弱年逢家乏”來看,到了弱冠之年,老陶家的經濟陷入了危機。
這麼一來,不管陶淵明願不願意都必須去尋找一份合適的差事來養家餬口了。
於是,鑽研句讀之後,陶淵明自然就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開始進入人生的必經之路——宦海沉浮。
自然,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這是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陶淵明所在的年代已經到了東晉末年,內部矛盾不斷,有實力的人似乎都把目標朝向了東晉皇帝的寶座,其他人則在一旁見機行事。
於是,受董仲舒以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響的陶淵明很自然的就會厭惡這種氛圍。
自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也進行過很多抗爭,畢竟自己家境雖然中落,不過宗族還是有著一定的勢力的。
但是,陶氏宗族雖然還算比較殷實,卻幾乎沒有政治上的話語權,畢竟離陶侃的年代已經過了太久。
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陶淵明逐漸對這個越來越風雨飄搖的東晉王朝失望,也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痛苦,這麼一來酒也就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自然,在這個過程中陶淵明一直有詩文出世,由於陶淵明有著濟世的想法,所以早期的這些詩文無疑是與出世相關。
接著,隨著友人的傳頌可能就逐漸有了一些名氣。
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陶淵明依然無法適應這種複雜條件下的宦海沉浮,自然就更加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看著這逐漸走向毀滅的東晉王朝,陶淵明顯得越來越無奈,酒喝得也越來越多。
多次在不同的人手下做事後,陶淵明發現,無論如何都很難真正為人們做實事,整個朝廷已經腐爛到了骨髓。
畢竟,在傳統的儒學觀點的指引下,陶淵明是希望東晉王朝能夠真正緩和這些內部矛盾,讓百姓過上好的生活。
於是,不滿現狀的陶淵明只能終日與酒為伴。
但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陶淵明終於不能與這些人為伍,最終下定決心辭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