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95、殺青! (1 / 3)

隨著開春,天氣漸漸暖和了,寧遠再去的時候,他們在拍水戰的戲份。

相較於其他電視劇,除了三國有大場面的水戰,以及渡江戰役的電影外,就是水滸了。

之前因為天冷,拍這種戲份實在遭罪,所以就放到後面,當然最主要還是時間不衝突,如果真趕到冬天,該拍還是要拍。

這天拍戲間隙,寧遠在那兒開玩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各位好漢先知……”

然後,寧遠就被一群光著膀子大塊肌肉的壯漢捉住,一起抬著,嘿喲嘿喲的扔進水裡去了,他們還在岸上笑哈哈的問:

“誰先知?哈哈哈哈,小寧遠,這下誰先知?”

在劇組這麼長時間,寧遠也跟他們混熟了,他們也都喜歡寧遠這個小弟弟。

除了個別小演員外,在劇組裡寧遠是最小的,進組時剛過二十的生日。

不過算起來,在寧遠前世,飾演花榮的修慶,75年的他,進組時也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就算播出的時候還不到二十三歲。

看他們拍水戰的場面倒是挺過癮的,寧遠不怎麼會水都想下去跟著撲騰兩下,何況其他人。

當初選演員的時候,還面試了他們的水性,選的都是牛叉人物。

不僅是水戰,還有那些動作戲,因為選角的時候就有針對性,所以除了一些難度特別大的外,基本上很少用替身。

就連飾演母夜叉孫二孃的梁麗,在初次跟武松見面時,兩人有場打鬥,開始她也是親自上陣,即使她以前從沒拍過動作戲,也下了一番功夫苦練,再加上袁和平經驗豐富,針對她自身設計調整動作。

但拍到一半的時候,因為被道具木樁扎破了腳,梁麗才不得不用替身,直到多年後她還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水滸的武戲肯定少不了,基本上隔三差五都會有演員受傷。觀眾看到的十幾分鐘的戲,可能要拍上半個多月,一個動作經常要拍上幾十遍。

不過,也正因為選角的合適,也在拍攝中給劇組省了不少時間和經費。

也不僅是演員用心,幕後包括導演,對每一場戲都費心思,哪怕小細節也非常注意,不僅要新,也得適合。

比如水戰裡的那些水花、氣泡、波紋、血水、火焰、煙霧等等,每次都是他們試驗好多次,才進行拍攝,儘管這樣,在拍攝時也頗費一番功夫。

但最後效果出來,眾人都非常滿意。

現在比寧遠前世水滸的拍攝時間又晚了幾年,不僅技術還有裝置都有了更新,所以拍攝進度倒比前世快了不少。

而且因為時間推後,他們對劇本的打磨時間也延長了很久,這就讓拍攝的過程中非常順利,畢竟除了拍攝時發現的小瑕疵外,很少有漏洞。

包括佈景、場景和人物構圖等畫面,導演和副導演在開拍前也準備得很充分。

水滸原著通行版本三個,104回、120回和70回,而劇本選擇的就是故事完成度最高、民間傳播也最廣的104回版——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

改編過程中參考了宋史的真實背景,特別是徵方臘的戰役部分,和評書的再創作內容,有些觀眾因為看了原著,覺得有些角色跟原著不太一樣,一般都是參考了評書的在創作過程。

評書跟原著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會根據觀眾的反饋,每年都會有增添刪改,更符合大眾的口味,比如林沖之死的改編,就來源於此。

而在原著中,也不知道是作者忘了還是疏忽了,面對高俅這麼大的仇人被捉上山,最後又被放下山,竟然沒有丁點關於林沖的描寫,就算沒膽子殺他,也不該一點不描寫。

到最後,原著裡寫的是林沖在徵方臘後病死的,相較於改編,就平淡多了,遠不如電視劇裡震撼。

寧遠因為記憶力好,對原著倒背如流的他,覺得對劇本下手的重點,除了個別人物的時間線有更改外,最主要還是對原著敘事節奏的調整。

水滸原著,是前期流水介紹人物列傳,以及後期大群戲的形式。

而劇本的改編,則是把劇情調整為適合影視表現的,有主線人物、有集中矛盾、有主要場景的敘事節奏。

為此,以梁山聚義為分界線,前半部重點刻畫魯智深,林沖,楊志,宋江,武松這幾個主要人物,圍繞他們的際遇來篩選情節,帶出群雄,去掉原著一些配角和支線故事,保證劇情緊湊度。

而後半部,主要就是梁山好漢四處征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