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的劇情其實很簡單。
八十年代初,高中畢業的落榜生,接替父親這個鄉郵遞員的工作,第一天上崗,父親擔心兒子不熟悉工作,就帶他走了一趟。
來回二百多里路,三天兩夜,就是在這條路的過程中,父子倆從以前父親工作忙導致的父子隔閡,慢慢敞開心扉,最終互相理解的一個過程。
雖然講的是山路,但實際上,說的是父子倆的心路。
一路上跋山涉水走田埂,父子倆從陌生到了解,從怨恨到理解,完成了關係的蛻變,讓兒子理解過去二十多年父親所走過的路。
更重要的是父子倆的心路,終於走到了一起,有了共同語言,彼此有了更深切的親情。
別看這個過程短,實際上,很多情感的轉變,也就那麼短暫的功夫,因為一件事,因為某句話,因為一個人。
最後,踏著朝陽,兒子走上了父親同樣的道路。
故事雖然簡單,但力透紙背的,卻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但發生在自己身上卻無法釋懷又渴望的父子情。
在寧遠前世看這個片子的時候,整個電影的行進速度很舒緩,裡面有一搭無一搭的對話,窸窸窣窣的腳步聲,再有時不時聽到潺潺流水、蟲聲鳥鳴,甚至偶爾的兩聲狗吠,都在電影的語言中有趣、生動。
無論是畫面,還是想表達的,都是一種不急不緩的溫暖力量,或者說小溪流水般的柔和。
綠色的橡膠鞋,粗布的褲子和繩子做的腰帶,還有斗笠,和那條大黃狗。
原始的山,簡單的行頭,讓一切都顯得那麼淳樸自然,讓觀眾感覺不到敘事,就像一部紀錄片。
因為霍建起電影美術出身,在他的掌鏡下,湘西的山水田園也變得迷人起來——儘管本來就很美,但透過他的手,更美。
這天一大早,天剛矇矇亮。
因為時間和光線的關係,今天的拍攝計劃先拍室外。
揹著大郵包的寧遠,在晨曦中走出門,走到門外的田埂間。
正在這時,穿著藍布白花斜襟褂的母親從屋裡追出來:
“兒子,你等一下,你爸要跟你走一趟。”
在她說話的時候,頭戴斗笠,手拿竹杖,穿著白汗衫,外面披著粗布褂的父親一邊整理衣服,一邊從她身邊經過。
一言不發,一如他平日沉默寡言的樣子。
而下一個鏡頭,寧遠轉身回首,喊道:
“媽,你有事就找許萬昌,我託過他了。”
就像每一個出門的孩子,母親叮嚀,孩子不以為意的心裡歡騰。
在這個時候,寧遠的表現就是他揣摩並實驗過多次的結果,也演給藤汝俊看過。
興奮又含蓄,聲音微微揚起,並沒有像劉葉當年收著來,反而效果更恰當。
說完後,寧遠轉身再走,而母親依然翹首喊道:
“路上小心,別喝髒水。”
寧遠再次回頭,揮了揮手:“媽,你回去吧!”
簡單的幾句話,就把母子倆此時的心境刻畫出來。
一個憂慮的擔心,一個思想的放飛,碰撞出當下每個家庭常見的父母和子女的日常。
而這時,已經追上寧遠的父親也開始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