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此次戰爭,讓城內的示威遊行暫時的停滯了下來。
不管是哪一方的人士都認為在此時保持著市內的穩定,才是對所有百姓最好的作為。
也正是在此關鍵時刻,陸軍部隊焦灼不前的時候,一條從海上突兀而來的訊息,就讓這場本應該能夠糾纏許久,說不定就能等來各地馳援的聯軍的王翰章部,迅速的敗退了下來。
因為他認為絕對安全的後路,海上的艦艇部隊,在戰事最為激烈的情況裡,發表了一條全國通電。
由溫樹德所率領的渤海艦隊,棄暗投明,自動歸於山東新督軍的旗下。
將與張宗昌部一起,剿滅不聽從政府官派督軍張宗昌指揮的王翰章拿下。
也正是因為渤海艦隊的背叛,成為了這場還算是平衡的戰爭迅速的崩潰了下來。
不但那些混日子計程車兵們不想打了,就算是王翰章的直屬精銳,在這一刻也退縮了。
他們不想死,最起碼是不想死在內鬥之中。
沒有任何大義支撐的戰爭,死的毫無意義。
也正是在如此浮動的人心當中,王翰章選擇了妥協。
他率青城全部於東郊城外,投效了現任的督軍張宗昌。
這個幾年前還是一個村落中的混混的土匪將軍,在這個扭曲又詭異的大環境中,完成了他一方霸主的基業奠定。
也正是因為王翰章的這一舉動,讓他的幾位親信在得知了這一訊息了之後,就用各自的方式從原本的青城守備軍之中脫離了出來。
有人北上投奔他們本應該去歸屬的北方政府,有人南下,去投靠了他們更加看好的南方革命軍。
而這一切對於取得了最終勝利的張宗昌來說無關痛癢。
因為此次的大勝,他還需要與他的盟友坐下來,好好的做一番整合。
是的,在此次戰役之中,取得了關鍵性作用的是日本人的艦隊。
當比之老舊的渤海艦隊更為精銳的日方艦艇駛入了渤海港的時候,就意味著溫樹德這個孬種一定會予以妥協。
對方一槍未開,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與其相比,陸軍的近千人的死傷,就顯得有些慘烈了。
故而坐在談判桌上的四方,在談及今後的利益分配的時候,是完全不對等的狀態。
收歸了王翰章,溫樹德的張宗昌,終於對整個山東軍閥形成了碾壓之勢。
就算是鄭金生與各路閒散的聯軍抱成一團,從軍事實力上就已經無法與現在的張宗昌所抗衡了。
若你問此時的鄭金生為何不趁機東進,攻擊張宗昌部後路,與王翰章部兩向夾擊,就算是無法全滅最起碼也能對其進行重創吧?
這大概就是保守派軍閥的悲哀了,因為鄭金生一直走的看似平等的治軍政策,就讓他的這次軍事作戰會議的最終結果一直處於膠著未果的狀態。
就算是大家做出了追擊的判斷了之後,在行軍的速度與對張系軍閥的堵截方面都略顯疲軟。
再加上他們原本判斷的,張宗昌部會在與青守備軍的戰爭中將自己大部分兵力全都消耗掉,他們只需要形成一個壓迫的趨勢,就等著兩方面軍中的一方面堅持不住最終崩潰之後他們再突擊行動,足可以用最少的傷亡取得最終的勝利的判斷下……
鄭金生部全員都呈現了一種守備有餘而銳進不足的狀態。
當溫樹德毫無徵兆的迅速投降了之後,他們在面對高速崩潰的戰場時,還表現出了更為軟弱的猶豫退縮之勢。
待到所有人真正反映過來了,那場被他們預判最少要焦灼多日的戰爭就這麼幹脆利落的結束了。
一時間,張宗昌率軍駐紮在了原本王翰章部部隊所在的營房,他們一邊吸納整合青城的守備力量,一邊進城與日本軍與渤海艦隊兩方的聯隊匯合。
至於在城外十幾裡地裡駐紮的鄭金生部隊,卻被不尷不尬的晾在了當場。
此時,已經行進在這裡許久的大軍,是進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