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奉天城,郭映受到了張巨濟、陽惠元的盛情款待,與他一樣,這兩人對於無故誅殺大將的李懷光也是十分忌憚。
他二人素知李懷光是郭子儀舊部,見郭映來,立時有了互引為援的意思,故此三人相談甚歡。
李懷光駐軍的地方在邠州最西邊,與涇州接壤的高墌城,此城也叫淺水城,城外十數里就是唐初李世民與西秦霸王薛舉父子連番大戰的主戰場淺水原。
而劉文喜則是牢牢佔據了淺水原東面的薛舉城,與朝廷平叛大軍隔淺水原對峙。
細細想來,如今的形勢倒與當初李世民對陣薛仁杲的形勢甚是相像,當時唐軍是在淺水原遭逢大敗,退兵長安捲土重來,李世民痛定思痛之下,採用了堅壁不動之策,兩軍相持六十餘日,秦軍斷糧,將士離心。
李世民遂派行軍總管梁實於淺水塬上誘秦軍出戰,而面對秦軍精銳傾巢而出,他又令梁實守險不出,以挫其鋒,如此相持數日,秦軍愈疲。
其後,李世民令偏師擊秦軍右,待秦軍主力被調動後,親率大軍從淺水塬北部突擊秦軍後背,秦軍倉促回軍迎戰,遭唐軍前後夾攻,大敗。
只是眼下劉文喜更像是堅壁不動的李世民,而朝廷兵馬像是薛仁杲。
面對劉文喜的固守不出,加上皇帝連番的催促,邠寧、鳳翔諸將也是有些坐蠟了。
是以,當郭映一行趕到淺水城時,便見到了滿臉鬱色的李懷光。
李懷光,本姓茹,祖先是茹茹人(即蠕蠕,柔然人,柔然滅亡後,其先祖率部奔逃至黑水之間,為黑水靺鞨人所並,遂成為了黑水靺鞨部眾。
至玄宗皇帝之世,渤海國第二任國王大武藝北討黑水靺鞨,南敵新羅,西結契丹,東聘倭國,抗禮大唐,兵威一時無兩,當時居於黑水之間的李懷光之父茹常也被捲入了這場爭紛,兵敗之後,他率部輾轉歸唐。
因為當時唐王朝在白山黑水之間設定了黑水都督府的緣故,朝廷對於兵敗投唐的茹常也做了妥善安置,先是令其居於幽州為城傍軍,後來又調其部到了朔方駐守。
而茹常呢,雖是白山黑水老林子裡鑽出來的,但打起仗來可不含糊,不數年,便立下了赫赫功勳,玄宗皇帝以戰功賜姓其李氏,更其名為嘉慶。
於是就是有了柔然種、靺鞨出身卻偏偏姓李的大將李懷光。
要是照明朝的說法,他也是可以被稱作國姓爺的。
只是在唐朝這卻不可能,因為唐朝皇帝賜姓之風,遠盛於以前各朝,甚至可以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唐滅亡,被賜於國姓的不知有多少,這些人當中,有開國文臣武將,有有功於社稷的臣屬,有內附的部落首領。
當然了,最離譜的還是本身就姓李的被賜於國姓。
在唐朝真要論國姓爺,少說也有三四十位。
遠的不說,就郭映知道的就有李寶臣、李忠臣、李國臣、李抱玉、李抱真等一大票兒。
李懷光五十歲上下,面容削瘦,雙目狹長,看起來十分嚴肅冷酷又有些苦大仇深,倒是十分附和郭映對他的想象。
他記得黑水靺鞨又被契丹人稱為女真,後世女真人身上就帶著這股子殘虐好殺的氣息。
這也是第一個讓郭映見一面就如芒在背的人,倒不是因為他是當朝第一將,而是因為他性情古怪到難以捉摸,要是他哪根筋搭錯了,忽然發起瘋來,郭映自問他可招架不住。
好在李懷光雖然性情難測,但對甚是看重、屢屢提攜他的郭子儀還是很敬重的,聽聞是郭映來,他說了句讓兩人面子上過得去的客套話:“老帥近來可好?”
一句老帥,瞬間拉進了二人的距離,若是尋常人問安,那都是稱呼令公或者老令公,李懷光稱呼郭子儀為老帥,算是給足了郭映面子了。
郭映忙拱手道:“託大帥的福,家父身體還算康健。”
李懷光淡淡嗯了聲,不再理會郭映,而是將矛頭對準了張巨濟與陽惠元,卻聽他道:“我欲拔薛舉城,兵臨安定,困死叛賊劉文喜,不知二位麾下神策子弟能攻城拔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