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八十四章 窮理 (2 / 5)

同樣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在孔希路看來,二程的《有命論》絕對是沒有錯誤的。

不是孔希路笨到讀句子都猜不出來,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解法,而是另一種解法,在理學範圍內,是不被允許的。

這些東西,早已深深烙印進了孔希路的靈魂深處。

但姜星火既然敢拿這個例子來駁斥自己,就足以證明他確實是知曉理學的根基,那麼,他絕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自己的理論中找出反對的理由。

可如果.他真的是找到反對的理由,並將之呈現在世人面前,豈不是

一瞬間,忽然想到了什麼,孔希路覺得脖頸後有些發涼。

“《有命論》乃是理學根基之所在,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質疑的,你若是不懂,今日便到此為止吧。”孔希路強壓住心底的一絲慌亂,冷靜地回應道:“更別談,你還拿伊川先生的例子來講,伊川已經說的清楚,何須你來再置喙什麼?”

“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噴完人心底痛快了之後,姜星火也有了跟他慢慢辯經的興趣。

跟一刀把人腦袋剁下來不同,擊潰敵人腦子裡的信仰,才是他更感興趣的事情。

姜星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道:“在理則須窮,性則須盡,命則不可言窮與盡,只是至於合也。橫渠昔嘗警命是源,窮理與儘性如穿渠引源,然則渠是兩物,後來此議必改來.這也是伊川所言吧?”

孔希路心頭一沉,果然如此!

對方是真的下了大工夫,有備而來的!

這裡便是要說,北宋五子的學問確實在時間線上有明顯的先後繼承關係,在理學的不同領域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但是隻要是人,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解釋,必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北宋五子也不例外所以在這個時代的明儒看來,有些爭議性的問題,已經有了更好、更完美的解釋,但是有一些,卻不盡然。

譬如張載,嗯,就是說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那個張載,他在《有命論》上,就有一點點跟二程不一樣的見解。

當然了,如果姜星火僅僅拿張載的東西出來,也不過是拾人牙慧,能反駁的東西有的是,並沒有什麼可怕的,但是孔希路看著姜星火手裡啃了一半的桃子,卻是莫名地眼皮一跳。

可無論如何,眼下是不能有任何神色流露的,只能靜待姜星火出招。

姜星火頓了頓,道:

“窮理盡性,然後至於命。

盡人物之性,然後耳順。

老而安死,然後不夢周公。”

在一旁聽著的黃信似乎也想到了什麼,他脫口而出道:“洛陽之辯!”

李至剛也隨之恍然。

宋朝時,理學的學派裡,有兩大分支,其一是張載為代表的關學,其二是二程為代表的洛學。

洛陽之辯,正是理學這兩大學派的巔峰辯論,主要論點集中在“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禮儀教化”、“井田制”三個方面。

姜星火笑道:“橫渠先生有言,伊川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只窮理便是至於命’。便所謂‘亦是失於太快,此義盡有次序。須是窮理,便能盡得之性,則推類又盡人之性;既盡得人之性,須是並萬物之性齊盡得,如此然後至於天道也。其間煞有事,豈有當下理會了?學者須是窮理為先,如此則方有學。今言知命與至於命盡有近遠,豈可以知便謂之至也?”

這裡說個題外話,明明是二程,為何兩人開口閉口都是‘伊川(程頤)’?

這便是說,二程師承周敦頤,而二程的洛學,其實是後世儒家思想史後半段的源頭所在。

南渡之後,程頤的理論,由朱熹完成,世稱程朱理學;程顥的理論,則由陸九淵發展,至明代王陽明完成,世稱陸王心學。

在二程時代,尚未分辨為理學和心學兩大學派,僅呈現為二程兄弟間學術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與陸九淵的思想大論戰,遂使兩大學派形成,成為當世知識社會中最為突出的不同依歸。

而在眼下的明初,明儒們學的都是“程頤朱熹”的這一套理學,所以提及二程,自然多是程頤。

迴歸正題,姜星火所言,其實是張載對於《有命論》的另一種解題思路。

三種解題法還是用公式來表述方便理解:

①《有命論》二程解題法:窮理=儘性=知天命,實操難度:窮理>儘性>知天命

②《有命論》正常解題法:(窮理+工夫)+(儘性+工夫)≠知天命=有命+工夫

③《有命論》張載解題法:窮理→儘自己性→盡人類性→盡萬物性→知天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