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爭執,有鬥爭,但是這些都在可控的範疇之內。看到這一幕,朱瞻基的心裡其實非常欣慰。
這是蒸蒸日上的大明,這是萬眾一心的大明,這是最好的大明。
這一日的爭吵到了最後依舊還是沒有一個定論,但是看到朱棣也拿不定主意,所有人都非常滿意這個結果。
朱棣的左右為難,正說明了朱棣並沒有偏向任何一方。
朱瞻基在這樣的場合其實是沒有發言權的,不要說他這個太孫,就連朱高熾這個太子,不是朱棣讓他發言,他也沒有議事的權力。
他也樂的清閒,看了兩天熱鬧,主動要求退出了朝會,因為他要清點這次出海的收穫了。
這次大明的下西洋,是最大規模的一次,從大明出發的時候,貨船就達到了近五百艘。
在南洋進行了一部分的交易,又到了印度那邊進行了貿易,最後跟著艦隊抵達歐洲的貨船,還有兩百二十一艘。
在南洋和印度的貿易,獲利就超過了五百萬兩,並且收穫的都是黃金和原材料。
朱棣為了西征厲兵秣馬,除了人力,並沒有損耗大明的力量,靠的就是與南洋的貿易。
這次朱瞻基直接去了歐洲,雖然貿易的船隻不到一半,但是……獲利遠遠超過了跟南洋的貿易。
因為跟南洋的貿易,獲利很難超過一半,許多貿易的商品,為了扶持那些國家,甚至是薄利,白送。
但是,遠航幾萬裡,拋開了中間商,大明直接到歐洲貿易,這所有的利潤都是幾倍,幾十倍的翻,賺的自然是盆滿缽滿。
朱瞻基在此前的書信匯報中,一直只是說獲利不少於南洋貿易,但實際上的收益高的多。
只是粗略計算,這次大明光是運載金銀的貨船就用了十二艘,,運載羊毛,馬匹的貨船一百多艘,折價白銀超過兩千萬兩。
當然,如此暴利只此一次,不是大明的貨物他們不需要,而是歐洲太窮,根本沒有更多的金銀。
這兩千萬兩金銀,差不多就是他們所有國家加起來的流通金銀的十分之一左右。大明就是再運貨過去,他們也買不起,以後只能是細水長流。
如此多的金銀,還是金多銀少,讓朝廷上下欣喜若狂,朱棣更是差點被嚇暈。
這麼多的收穫也讓朝廷上下都更加重視海外貿易和海外利益,這也是如今各個階層為了南洲爭執不休的重要原因。
利益的驅動,遠遠要比喊一萬句口號更有用。
朱棣也被吵的煩了,下令南洲開發之事年後再議。小年之後,朝廷的重心全部轉移到清點收穫,利益分配上面來。
這個決議沒有任何人反對,因為利益分配比現在為了未來的利益爭吵更重要。
對所有人來說,現在的煩惱,都只是幸福的煩惱。
從奉天殿出來,一股寒風讓朱瞻基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朱棣年老體弱,風溼越發嚴重,受不得寒氣,大殿裡面被放了十幾個炭盆。
加上朝會人多,幾百個人在一個大殿裡,也感覺不到寒冷。但是畢竟是寒冬臘月,雖然沒下雪,但是氣溫也在零度一下了。
剛出大殿,除了李亮和孫林他們,還有張氏身邊的郭良也在等他。李亮為朱瞻基披上了大氅,郭良上拜見道:“殿下,太子妃為殿下燉了參湯,讓殿下下朝後直接回興慶宮。”
“知道了。”朱瞻基轉向孫林說道:“你讓楊章德明日到內監夾江銀庫見我,先把奏摺收下,我夜裡要看。”
孫林猶豫了一下,還是說道:“午後彭城伯二少爺就到了東華門遞帖子,卻賴在諮情司不走,恐怕是有急事見殿下。”
“遞給我的還是遞給母妃的?算了,讓他來興慶宮吧,母妃昨日還提了他們兩兄弟。”
楊章德是外臣,不方便進宮,張武是親戚,只要不是經常進宮,倒也沒有那麼多講究。
一行人回到了興慶宮,朱瞻基就聞到了一股濃郁的清香味。
回來了幾天,張氏每日都用火爐在朱瞻基的書房燉上一鍋烏雞人參湯。宮中飲食自有條例,一般是不會允許每日重複某菜,謹防下毒。
張氏從打水,放料,全部一手操辦,不讓他人接觸。參湯在朱瞻基的書房燉,她在旁邊看著,一直到朱瞻基喝進肚子裡。
雖然朱瞻基覺得沒必要,但這是張氏一片心意,朱瞻基也就裝作很享受這種照顧,不屈了她的心意。
不管朱瞻基在沒在家,她現在基本都拿朱瞻基的興慶宮當家了。除了有時候接待貴婦女眷,她才會在文華殿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