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上大軍出動,每天走幾十裡,人員的出行安排,安營紮寨,更考驗主帥的能力。
而且陸軍作戰多變,也更考驗一個將領的能力,而海軍更多的佔據上風,以裝備取勝的機率更大。
“殿下,紀指揮使來信,他已經說服了四代將軍足利義持之弟足利義嗣和足利持氏之叔足利滿隆聯合,決定舉兵反叛。”
“哦,這倒是個好訊息,大軍未到,東瀛自己已經亂了起來。”
接過了李亮遞過來的一疊厚厚的信件,他開口問道:“信使何在?讓他進宮來見我。”
海軍總部門口那裡被東瀛人佔據,朱瞻基這些時日就在東華門諮情司處理公務。那些東瀛人的膽子再大,也不敢來堵皇宮的大門,這隻會激發矛盾,否則殺了他們也是白殺。
開啟了紀綱的來信,這與其說是一封信,不如說是紀綱在東瀛的工作匯總。
從大軍離開東瀛的這幾個月來,後續又連續發生了莊敬火燒長崎,火燒大阪府,以及金純前往東瀛談判被阻事件。
如今的東瀛已經厲兵秣馬,準備抗擊大明的軍隊。
由於元朝兩次東征失敗,有著天然海險的東瀛對於自保,還是很自信的。
自古以來,東瀛都從來沒有被任何外族征服過,他們對於自己有著充足的信心。
但是紀綱在東瀛並沒有偃旗息鼓,他一方面派出了大隊人馬到處瞭解東瀛的防護體系,一方面積極說服與如今的四代將軍足利義持有著不可調節的矛盾的足利義嗣,準備給足利義持來個內外開花。
足利義持是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庶子。由於足利義滿與正室日野業子和繼室日野康子都沒有生下兒子,因此將足利義持立為嗣子,並讓日野康子收他為養子。
但是就在足利義滿出家,傳位給九歲的足利義持的這一年,足利義嗣出生了。
足利義滿非常寵愛義嗣,因此義持和義滿之間的關係不好。由於偏愛的緣故,永樂六年,足利義滿在死去之前曾向後小松天皇引見自己的愛子足利義嗣,試圖讓義嗣獲得天皇的支援。
此時的足利義持則被義滿支出府邸,負責京都的警衛事務。但足利義滿死後,已經22歲的足利義持掌握了實權,14歲的義嗣和叔叔足利滿隆一派的勢力受到打壓。
足利義持知道北山第是足利家族的老巢,他的嫡母日野康子勢大,所以進行了遷都。
在政治上,足利義持有擔任管領一職的幕府宿老斯波義將等人的輔佐,一改義滿的開放政策,恢復了“武家政權”在政治上的特色,變得較為保守。
他辭了後小松天皇給足利義滿所上的“太上天皇”的追號,並且停止了對明朝的貿易。還自封為後小松上皇的院別當。
同時,他又讓弟弟法尊出家於皇族的寺院仁和寺,以增強幕府在朝廷中的影響力。
這個寺廟相當於宗廟,非皇室人員不能出家。法尊也是繼鎌倉時代九條道家派兒子法助出家於仁和寺後,第二例非皇族成員出家於該寺。
在東瀛王權神化的過程中,出家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任何將軍,包括所謂的天皇,他們都是必須要出家的。
從平安時代的宇多法皇開始算,到江戶時代的靈元法皇為止,一共有幾十代的所謂天皇,全部都必須在掌權一段時間後,選擇出家,讓後代繼承王位。
當然,這些大權依舊還是掌握在他們的手中。
足利義持這樣做,也是為了讓自己的權力得到更強的放大。
因為跟大明的關係強硬,足利義持就必須籠絡國內的強硬派,而這些強硬派也是倭寇的最大來源地。
現在大明要對這些家族動手,那就是直接削弱足利義持的勢力。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足利義持根本沒有選擇,只能跟大明繼續強硬,籠絡這些大名,維持自己的勢力。
在信件中,紀綱詳細分析了東瀛如今如此強硬的主要原因,也將東瀛各大勢力之間的複雜關係分析的清清楚楚。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派出去的探子,拿到了東瀛防禦的兵力大致佈置,這也讓大明一方知道哪裡的兵力多,哪裡的兵力少。
另外還有一項更大的功勞,則是朱瞻基的幼軍派出去的數十個繪圖員。
他們以考察茶山的名義,描繪了大量的東瀛地圖。而這些地圖,將會在未來的登陸戰中,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