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最近又遇到了一件煩心事,那就是海軍總部的外面,每到白日,就聚集了一大批東瀛的使節和學子在哭求。
雖然這個時代,日奸的數量眾多,但是大部分人不管怎麼樣,總還是心繫祖國。
這些東瀛的學子在使節們有組織的安排下,輪流上陣,每日風雨無阻地前來海軍總部報到。
他們不鬧事,不阻礙長安街的交通,但是一個個身著喪衣,看見朱瞻基的馬隊過來就哭。
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一堆喪門星。
朱瞻基還不能打,不能罵。應天府如今有上百個小國的使節和學子,甚至還有一些小國家的貴族來了應天府,就再也不離開了。
大明要是對東瀛的這些人使用暴力手段,那這件事對大明的名譽損害可就太大了。
惹不起,他就只能躲了。
從來到這個時代,他還從來沒有像這樣憋屈過。這種憋屈也讓他的怒火越盛,準備到了東瀛,要好好發洩在他們的族人身上。
他不是想要佔領東瀛這個國家,除了一些金銀,硫磺,這個國家根本就沒有更多的資源。
在如今這個時代,良田才是真正的資源啊!
東瀛人有金子,有銀子,可是人們的生活卻那麼窮困,關鍵原因就是他們沒有良田。
沒有良田就沒有糧食,沒有良田就沒有棉麻,人們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滿足不了,人們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金銀再多也只會造成初級的金融危機,也就是貨幣貶值。
所以朱瞻基只准備佔領盛產黃金的佐度島,北海道,還有就是那個石見銀山,其餘的地方,依舊任由那些東瀛人自治。
只要控制住他們的糧食和棉麻,就不怕這些東瀛人不聽話。
同樣的道理,對於朝鮮朱瞻基也沒有半點興趣,人口多,田地少佔領這些地方只是得不償失。
現在大明每年在交趾耗費兩百萬白銀的軍費,卻只能收到七萬白銀的稅負。
要不是朱棣執意擴張,朱瞻基也知道交趾產糧和作為控制南洋地區的橋頭堡的重要性,恐怕真的會像原本的歷史中那樣,放棄交趾。
在小冰河時代即將來臨之前,南方的產糧地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大明發現更多的金銀礦。
只要大明控制住了從琉球,到濟州島,到對馬島,佐度島,北海道,以及庫頁島,阿留申群島這個完整的島鏈群,只有三個大島嶼的東瀛,將永遠也不會翻身。
而且,經濟控制也遠遠比武力侵佔省心,並且獲利更多。
出征在即,這次出征的大軍只比年前多了不到五萬人,但是加上留守濟州島的一萬大軍,對馬島的三萬大軍,總兵力超過了十五萬。
其中光是海軍就有十一萬,為了這份出征的名額,除了駐守廣東的第四集團軍以外,其他三大海軍基地都只差打破了腦袋。
他們不僅僅是為了搶功勞,更因為這種實戰,可以有效地鍛鍊士兵們的協調作戰能力,增強戰鬥力。
而這一次,三大艦隊全部都採用了老兵帶新兵的方式,只有不到三萬人是年前曾經參與兩次作戰計程車兵,其他四萬人都是沒有實戰過的新兵。
另外還有三萬餘人是從南方衛所抽調的擅長山地作戰的衛所士兵,按照後世的劃分,應該屬於陸軍。
剩下的萬餘人包括了朱瞻基的幼軍六百人,羽林衛五千人,還有各種郎中和廚師以及司天監的計時人員和兵部的繪圖人員。
除此之外,通政司,鴻臚寺也都派出了大量的通譯和嚮導,再加上駐守在兩個島上面的四萬人員,這一次將要出動的戰鬥人員足足十五萬人。
這麼多的人馬調配,是一項比較複雜的系統工作,朱瞻基第一次掌管大局,忙的不可開交。
不過他這個主帥更多是名義上的,在瞎忙。其實有他沒他,各項準備工作下面的將領和兵部都推行的井井有條。
但是相對於陸地上的人員調動,海軍卻依舊簡單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