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城市模組都採用小玉設計的規格進行建設,以確保拼接過程各個模組的一致性。
首先是地基部分以及地下管網部分。
分子熔爐生產出的有機晶體溶液被投入到工業級3D印表機中,一個個10000*10000的地基很快就被列印了出來,這些地基模組在列印的時候已經規劃好了內建的管網,因為一體成型的緣故更加堅固不易磨損。
每塊地基的四周都被安置了特殊的裝置,一旦鋪放在空地上之後,這些裝置會不斷向下鑽探,在鑽探到一定深度之後伸展出固定錨,防止因為地形的沉降使地基移位。
以往的建築都是透過深挖地基的方式規避地形沉降,而這種方式不僅簡便高效,而且因為材料硬度的提升,相較於傳統的建築方式更加牢靠。
三萬畝的土地很快就被平鋪上了一排排10000*10000的地基,生產基地也算是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
但是這距離城市的模樣還很遠。
工業級3D印表機列印出很多的建築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只安裝了淺層訓練的人工智慧,不過幹些搬運的工作已經足夠了。
臨近夜晚的時候,一組工業級3D印表機列印的幾千個高分子牆終於完工了,長達一千四百多米,厚三米的高分子牆平鋪在地上,看著像是一條長長的寬闊跑道。
機器人將一面高分子牆固定在最中心的地基上,隨即在固定的底部用類似千斤頂的裝置將高分子牆立了起來。
一面泛著銀灰色光澤的牆佇立在這片空地上,因為天色已經暗沉下來,遠遠看過來倒是不怎麼顯眼。
隨著一面面牆不斷的被機器人佇立起來,一棟高一千四百多米的大廈就這樣建成了。
不過這棟大廈還只有一個外殼,裡面都還是空的。
高分子牆採用的是卯榫結構組裝起來的,在鉚接的位置都使用了特殊型號材料,按照小玉的計算,這種大廈即便不保養也有七八百年的使用壽命,安全性比傳統混凝土澆築的高樓大廈還要好。
機器人將其他各種型號的高分子牆一點一點的搬進了大廈內,開始搭建大廈的內部結構,按照三米的層高進行分層,這棟大廈足足有四百五十層。
經過七八個小時的連續安裝,整棟大廈的內建框架基本完成了,只差在裡面安裝上傢俱和裝飾,從外面看大廈和其他用混凝土澆築的大廈幾乎沒有區別。
如果硬要說區別的話,那隻能說這棟新修的大廈看起來更高階氣派,畢竟一千四百多米的高度擺在那裡,遠遠看去就像是一柄利劍一樣直入雲霄,如果天氣晴朗,方圓幾百公里都可以看到它銀灰色的模樣。
這棟大廈雖然外觀和傳統的大廈類似,但是內部的設計卻和傳統的大廈天差地別。
首先是高分子牆的內部,整個大廈的內部牆體都是智慧化設計,也就是說大廈的任意一面牆都可以作為智慧終端與人進行互動,整個大樓被內建的人工智慧管控,可以智慧化調節大廈任意房間的顏色、溫度、溼度和光照,給在內的居民最為舒適的居住體驗。
第一棟大廈建成後,第二棟大廈隨後也被組裝了起來,這棟大樓緊挨著第一棟大廈,但是高度只有九百多米,在李明宇挑選的城市規劃圖中,樓層的高度從中心向四周遞減,整個城市西南部的建設呈現一箇中高周低的倒錐型,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面積,同時也為以後留下改建的空間。
工業級3D印表機一刻不停高效率的列印著,高分子牆體像是流水線上生產的螺絲釘一樣源源不斷的被列印出來,機器人將列印出來的高分子牆體快速組裝成固定建築,幾乎是一個晚上就建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小城鎮。
當天夜裡,李明宇沒有住在昨晚搭建的鐵皮帳篷裡,而是搬到了第一棟大廈的最頂層。
這裡已經被佈置的很完善了,沙發桌椅一應俱全,都是印表機整體列印出來的,雖然一個晚上要佈置整棟大樓還有些困難,但是隻佈置頂層還是沒有啥問題的。
李明宇躺在潔白柔然的大床上,周圍的牆體被設定成為了完全透明,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一覽無餘,躺在這裡彷彿置身雲端。
整個大廈的溫控系統為李明宇一個人而執行,四百五十層的頂樓內沒有絲毫的涼意,房間內一直保持著22度的適宜溫度。
這就是未來科技加持下的效率!
一個晚上的時間,一座初具規模的城市拔地而起。
作為始作俑者的李明宇看著腳下螞蟻大小忙忙碌碌的建築機器人將一棟棟樓房組裝完畢,心中感慨不已。
“這時候要是能有杯紅酒就好了。”李明宇搖了搖頭笑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