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陳國王庭。陳君散去早朝後,設宴款待風凌。經昨日一役,風凌奇器破雲梯,喚雨驚晉軍,退敵三十里,如天神下凡,王庭文武歎服。
邢陽圍困暫解,陳君對風凌敬愛有加,頻頻舉杯邀飲。宴會落半,君臣上下對視,左大夫餘嗣進向風凌問道:“少師才能高超,神術驚人,晉軍退卻至今未曾來攻,卻也不退兵還師,想必還有下文,請少師為我等解惑。”
“晉軍之所以不還,必是不肯放棄,還想奇機襲城。”
“敢問少師,晉軍將用何計策”
“無外乎三計。其一正面佯攻,背地裡掘洞偷城;其二用死士化作流民入城;其三,選數百水性極佳兵士趁夜潛水至東水寨,悄然潛入城內,裡應外合。此三計旨在內外夾攻以破城。”
陳君聽罷,立時持盞不穩,面露慌色,忙問道:“這可如何防備是好。”
風凌見狀,起身頓首曰:“君上莫急,晉軍此三計,不足為慮,吾已有對策。”
再轉身拱手對何見忠曰:“晉軍此刻正在掘道,正午必將佯攻,煩請上將軍在西北兩城門離門十五仞處各放置兩大缸水,留兩兵士察看缸內是否有水紋波動,若有,則晉軍必掘洞從門下過。再在水缸處向下掘深三仞方圓二仞的土洞,洞口擺放枯枝樹葉,遣五個士卒守在洞口,只要有兵卒掘道而出,點燃枯枝樹葉丟入洞中,晉軍必退。”
“待敵軍攻城不果退兵後,若有流民欲進城,開啟西甕城城門,待所有人進入甕城後即刻全部綁縛吊上城頭,並送往大牢關押,日後審問。”
“夜前用一百軍士守在水寨水口,水下散滿繩網,繩網線頭綁一銅鈴。只要鈴聲大作,掌燈叫軍士在水口處亂矛刺之,則敵必不能進。”
“用此三策,晉軍定無功而返。”
君臣聽計罷,皆盡大喜,忙舉盞敬風凌,都言:“好計策,好計策。”
在陳君授意下,上將軍何見忠帶數將起身而出前去佈置,餘下諸人繼續酌飲,靜待軍情。
待到午時,果然見晉軍前來攻城。陳軍昨日大勝,軍心上漲,當下防守嚴密,晉軍正面攻城不用力,不得半分成效。
半個時辰後又傳來西北兩門內用火燒退晉軍掘洞兵卒的戰報,陳軍奮力防守,晉軍在損失兩千兵卒後見城內毫無動靜,漸漸退卻。
傍晚時分,又見數十衣著襤褸的“流民”請求入城。陳軍也不多問,皆在西甕城內綁縛所有送進大牢。
又到了午夜時分,東門水寨鈴聲響起,只見燈光點亮,守衛士卒攢矛刺向水口。頓時河水沸騰,血水迸濺,數具黑衣屍首在水中浮沉。藏身水中未遭矛刺的,看到燈光,知道有兵士防守,只得撤回。
城外晉軍苦等訊號而未得,於三更時分終於放棄,晉軍偃旗息鼓徐徐退去。
至此,晉軍付出諸多損失卻一無所獲,李燕將軍在大帳中丟壺棄盞,暴跳如雷。眾將多加勸阻,許久才平復下來。李燕坐定後道:“諸位還有何良策可以破城,若無則明早打理軍營退兵。”
眾將相顧無言。參軍伍修年沉吟片刻,上前對曰:“將軍,吾還有一計,如不奏效,再退兵不遲。”
“是何計策?”李燕停手問道。
“如今陳軍心激昂,士氣驕縱,明早攻城,動用半部騎兵在前,步兵在後直攻西門。假裝攻城不利鳴金收兵,命騎兵後撤,形成騎兵踐踏步軍的現象,再令騎兵棄馬撤退,留下戰馬。陳軍見馬匹留在城外,定會開啟城門前來奪馬,等陳軍開始奪馬,另外半部騎兵疾馳奪城,陳軍堵門不及,定可奪城。”
李燕聞言,眼前一亮,覺得可行,招手令各部回營歇息,明早依計行事。
是夜,風輕雲淡,月斜星明。風凌抱首躺在西城樓頂上,仰望星空,思緒萬千。兩日來勞心勞力守城獻計,避免全城百姓遭受刀兵屠戮,但陳國卻還是有軍民傷亡一千八百,百姓因火失所幾十,心中不免一陣悲慼。又想到晉軍傷亡近一萬五千,又不由噓噓。但願明日晉軍知難而退,這樣兩軍就不再有所死傷了。想著想著,不禁沉入夢境。
二十九日破曉,隨著馬蹄聲聲,風凌起身望向西北。晉軍還不死心,竟然又提兵來攻。不待風凌囑咐,何將軍自行指揮各部進入戰位。
待敵軍離城稍近,陳軍看到晉軍五千騎兵在前,兩萬多步軍在後直向西門而來。騎兵五里外開始發力,疾馳向前。
陳軍諸將見狀,不明所以。大多心想晉軍怕是已智計窮盡,準備拼盡全力了吧。但是騎兵攻城,難有作用,只能作為弓箭手的移動靶子,陳軍上下也不用擔心。
上將軍何見忠雖不知晉軍用兵何意,兵臨城下也不容思考,當即令所有弓箭手集中到西城樓,準備迎戰。
待騎兵奔至陳軍射程,何見忠下令放箭。只見數百支箭射向晉騎兵,一時上百兵馬中箭,翻滾倒地。還未衝到城下,已損失數百騎,晉騎兵陣形頓時大亂。